□ 首席记者 季张颖
在虹桥枢纽北翟路高架靠近申长路附近,有一块公共绿地,站在绿地中央,高架上车流的轰鸣声,和不远处华漕学校操场上传来的哨声在此交织……
八十多年前,这里被叫做“三丫叉”,曾发生惨绝人寰的日军集中枪杀事件,这处见证着侵华日军罪行的“三丫叉侵华日军杀人塘”后来被列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这一记录着民族伤痛的文物保护现状如何?尘封的历史又该如何活化利用?
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闵行区检察院在此契机下开展专项排查,当发现这处红色遗址的近况不尽如人意时,他们决定用法律的温度守护不该被遗忘的历史刻度。
两个月后,闵行区人民检察院公益检察室检察官赵挺和检察官助理再次到访这里,眼前,镌刻着“三丫叉遇难同胞纪念碑”字样的黑色大理石碑,静静地半躺在那里,勾勒的金边浮雕画已是焕然一新……
排查中发现保护不力
“日军暴行的见证地”长满杂草
在“三丫叉侵华日军杀人塘遗址”,有一面金色浮雕墙,画面里,三两个面目狰狞的日本兵手拿刺刀枪杆对着无辜的老百姓,一名母亲蹲在地上紧紧抱着手中的孩子,神情里透着浓重的绝望……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上海沦陷。侵华日军封锁上海市区,严禁郊区农民私自向市区贩运粮食,为此设立了篱笆隔离带,在陈思桥一带设卡稽查过往行人。
“当年,这里有一口池塘,连接市区的北翟路在此一分为二,一条通往青浦,另一条通往松江,所以这里被叫做‘三丫叉’。不少食不果腹的上海市民取道这里,偷偷前往青浦和松江买米。”
赵挺告诉记者,1937年11月12日,侵华日军将私自前往市区贩米的当地百姓和过路的30人集中枪杀,抛尸于陈思桥三丫叉池塘,一时,池塘被鲜血染得殷红……根据史料记载,日军在此地先后杀害平民百余人。因此,三丫叉池塘就成了“三丫叉杀人塘”。
“这是一处侵华日军暴行的见证地,累累白骨诉说着民族伤痛,然而我们在走访时却发现,这里浮雕掉漆、碑文模糊,连纪念广场都长满了杂草。”赵挺透露,今年,在最高检针对抗战英烈保护公益诉讼专项工作的部署下,闵行检察院对全区现存的抗战文物开展了全覆盖的梳理工作,并开展了排查行动。
就在今年7月初,闵行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在实地走访中发现,“三丫叉侵华日军杀人塘遗址”存在维护不到位的情况。
赵挺回忆,当时现场的画面可以说是“触目惊心”,象征遇难同胞不屈精神的浮雕,多处漆面剥落泛白,金黄的勾边已褪色大半,记载苦难过往的碑文,黄漆脱落处积着黑污,那些本该被铭记的文字也变得模糊难以辨识。“我们在现场纪念碑前的台阶上还发现,遗留着焚烧痕迹与腐烂的水果,周边的地上长满了杂草,看上去很久没人打理的样子。”赵挺告诉记者。
一纸检察建议
从源头开启一场“全方位修复”
“‘三丫叉侵华日军杀人塘遗址’不仅是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历史遗址的淡忘,是对民族精神的辜负。让历史不再‘褪色’,让精神代代相传,这是法律赋予我们的使命!”赵挺的话掷地有声。
对于发现的问题,闵行区检察院迅速立案,并邀请“益心为公”志愿者参与办案。为了更详细地了解该文物的详尽情况,全面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检察官与属地街道办事处进行沟通,明确“三丫叉侵华日军杀人塘遗址”作为纪念抗战时期遇难同胞的文物保护单位,属地街道办事处具有监督管理职责,应当确保文物本身完整,同时应保证该文物纪念平台及周围环境的庄严、肃穆、洁净,其未能对该处依法履行必要的监管职责,导致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存在。
“为从源头上加强抗战文物的保护,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我们依据《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随后向属地街道制发了一份检察建议。”赵挺告诉记者,检察建议中明确,要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对“三丫叉侵华日军杀人塘遗址”进行妥善修复,同时要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形成长效机制,防止辖区内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在收到检察建议后,属地街道当即联合城建中心、养护单位和专业修缮团队奔赴现场,在确认浮雕漆面脱落、碑文模糊、广场杂草及台阶污渍等问题属实后,随即开展了一场全方位的修复:专业人员为浮雕补漆描金,让历史的细节重新鲜活;工匠们为碑文重描字迹,让苦难的记忆不再模糊;保洁人员彻底清理广场,让每一寸土地都回归庄严。”
赵挺透露,在此基础上,街道还建立健全了文物保护长效机制,要求养护单位加强日常保洁工作,每月定期组织巡查员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巡查,确保文物安全、环境庄严肃穆,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建立长效保护机制
探索检察开放日延伸治理维度
近日,赵挺带着检察官助理再次来到“三丫叉侵华日军杀人塘遗址”开展“回头看”工作,发现此前掉漆泛白的浮雕已经重新勾勒了金边,模糊的字迹变得清晰,纪念碑周边的环境也已得到了整体改善。
事实上,在守护三丫叉抗战文物的同时,闵行区检察院的公益诉讼检察官还同步针对北松公路附近的抗日阵亡将士墓地展开了一次大保护。
“1937年11月11日夜,中国军队在闵行区北桥地区与日军发生遭遇战,伤亡500余将士,遗体由附近的普济疗养院就地掩埋。如今,这段抗战往事被镌刻在位于北松公路167号的抗战英烈纪念碑上,这里也被确认为闵行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文物保护点。”
承办检察官告诉记者,当时,在履职中他们发现,这一点位附近绿化及台阶处有丢弃的较多垃圾,纪念碑正面碑文上有多处白色污迹,背后碑文则有掉漆情况,包括纪念碑附属设施有多处瓷砖出现裂缝,并贴有非法小广告。
“我们认为,抗日阵亡将士墓地存在的纪念碑文个别字迹不清、周围环境日常保洁不到位等情况,反映出属地未能对该处依法履行必要的监管职责,导致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存在。”承办检察官告诉记者,为此,闵行区检察院找到属地,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推动对抗日阵亡将士墓地及时进行妥善修复,并从源头上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对于如何发挥文物的作用,使其得到活化利用,赵挺在接受采访时也透露,目前正在着手推动与属地街镇形成协作机制,“未来,我们希望通过检察开放日等形式,组织学生或其他群体实地走进抗战点位,既能了解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也能通过重温历史激发爱国情怀。”
在赵挺看来,从单纯的治理一个点位,到辐射更多人群,带来长远的意义,这也正是检察力量守护红色记忆的价值所在。“因为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一块石碑、一处文物,更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