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大墙故事

一通电话带来“惊雷”与“危机”

监狱突破高墙边界,拉“一张网”守护平安

徐荔/张炜

本文字数:2117

  □  记者  徐荔  通讯员  张炜

  端午节,本应是粽叶飘香的团圆时刻,四岔河监狱服刑人员阿峰(化名)不但没能陪在家人身边,还因为一个噩耗,差点“天塌”了,一股不安的躁动顿时涌上阿峰的心头。

  原来,今年端午节前夜,阿峰突然收到消息,母亲因肠梗阻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正在ICU抢救,医生明确告知,阿峰母亲生命垂危,存活希望渺茫……

  母亲生命垂危,大墙内的他束手无策

  今年四十岁的阿峰是家中独子,离异没有子女,父亲早逝,母亲是他最牵挂的人,也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得知母亲生命垂危的消息后,阿峰几乎崩溃了,他想见母亲、想帮忙却无能为力,懊悔、自责的复杂情绪淹没了阿峰,他却只能紧握着电话泪流满面……

  值班民警敏锐捕捉到阿峰的异常,立刻将他带到谈话室了解情况并安抚情绪。同时,将阿峰的情况按程序上报至监狱相关部门。阿峰所在的监区则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防范阿峰做出极端行为。

  阿峰遭遇的问题也得到了监狱的高度重视,按照“评管矫”一体化工作机制要求,监狱立即对阿峰进行风险评判。经研判,阿峰的焦虑、抑郁情绪显著,综合评估结果为“高度风险”。

  就这样,一场关乎监管安全与亲情帮扶的“双线攻坚战”拉开了序幕……

  无人照料、危在旦夕的母亲是阿峰担忧的源头。为从源头消除隐患,四岔河监狱综合治理部门连夜跟进,通过开通特殊亲情电话、搭建视频连线平台等方式,与阿峰母亲户籍所在地的司法局、社区居委会联系,说明阿峰家庭困难、改造状态以及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商请协助处置。

  “请放心,做好社区维稳也是我们应尽之责,我们一定配合好。”电话那头传来的答复让民警稍稍安心。

  还有谁可以在这件事上帮一把?分析了阿峰的家庭情况后,监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联系了他的前妻。曾经的裂痕在“救人”二字面前让步。得知阿峰母亲的情况后,阿峰的前妻沉默了几秒,随后答应“我明天去医院”。至此,由监狱牵头,医院、司法、社区、家庭等多方组成的攻坚团队正式运行,打通了“无人牵头、事务悬置”的堵点。

  经医院的全力抢救,阿峰的母亲脱离生命危险。得知这个消息的阿峰也缓解了原本的焦虑情绪。

  无力支付、无人照料……难题接踵而至

  然而,命运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考验。

  医疗费用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阿峰的前妻面对厚厚的缴费单无能为力:“我无法承担这么高的费用……”

  更棘手的是,阿峰的母亲术后瘫痪在床、意识不清,需长期专业康复护理。而由于病情复杂、无人担保,联系了几家养老机构都被拒收。阿峰母亲又陷入了“出院无去处、留院无费用”的困境。阿峰的情绪因此再度波动,彻夜难眠,原本步入正轨的改造又面临脱轨风险。

  面对阿峰母亲“费用卡脖子、安置无着落”的困境,监狱主动推进“监狱—司法—社区—医院”四方联动机制的深度运作。

  监狱多次主动与医院沟通,积极打破费用僵局。

  “阿峰不是不想支付,只是目前只能用‘好好改造’抵押未来。”监狱民警向医院介绍阿峰的家庭情况、改造表现以及主动还款的意愿,争取医院的理解与支持。最终,院方理解并肯定监狱推进此事的意义,同意与阿峰签订《欠费还款协议》,协议明确暂缓追缴已产生的费用,所欠费用由阿峰刑满释放后分期偿还。

  而为了落实阿峰母亲出院后的康养保障,监狱方继续与当地司法局和社区居委会沟通。在司法局的支持下,居委会扩大筛选范围,逐一对接辖区及周边有资质的疗养机构,居委干部走访了多家疗养院后终于找到一家有老年病康复护理专业能力,且收费在阿峰可承担范围内的疗养院。

  8月下旬,居委会帮阿峰母亲办理了出院结算、康复评估、转院交接等手续,将她送入疗养院接受专业照护。

  “谢谢你们,谢谢社区和医院的工作人员,没有你们,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当阿峰通过监狱新媒体平台了解母亲治疗、照护及费用协商情况,看到母亲在疗养院获专业护理后,阿峰躬身向民警致谢。而监狱也及时把握时机,由监狱心理咨询师团队通过“生命意义”团训和“一对一”疏导,帮助阿峰理性看待困境,树立积极心态。

  目前,阿峰母亲的情况平稳,阿峰也正以积极的态度服刑改造,参与劳动的自觉性提升,改造状态稳定。

  民警的话>>>

  安全是监狱工作的生命线,而现代化的安全观更强调“预防为先”。四岔河监狱构建的“民警识别—监区响应—监狱评估”三级触发机制,将风险防控的关口前移至矛盾萌芽状态,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警”的转变。

  高墙并非治理的边界,监狱将自身工作嵌入跨区域社会治理“一张网”,推动建立四方联动机制,打破“内外隔绝”壁垒,构建“数据共享、资源共用、责任共担”社会治理共同体。

  监狱治理的终极目标不仅是“管得住”,更是“矫得好”,其核心在于唤醒服刑人员的改造内动力。阿峰的个案中就融合了“刚性管理”与“柔性关怀”,最终让他卸下思想包袱,将感恩之心转化为积极改造的自觉行动。这种“以人为本”的改造理念,不仅挽救了濒临破碎的家庭,更实现了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此外,监狱建立的“发现—处置—跟踪—巩固”四步闭环机制,确保了问题有人管、环节有人抓、结果有反馈,杜绝了“问题悬置”“处置留尾”等现象。

  四岔河监狱将持续以“评管矫”一体化夯实源头治理根基,以多元协同拓展共治广度,以亲情帮教注入改造温度,真正实现“改造一个人、挽救一个家、平安一片区”的价值目标。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4一通电话带来“惊雷”与“危机” 徐荔/张炜2025-10-29 2 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