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刘嘉雯
“遇到这种问题我该怎么办?”“我怕给孩子添麻烦”“我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您好,这里是‘银龄守护’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的?”
在上海这座老龄化程度达37.6%的超大城市里,每三位户籍人口中就有一位60岁以上的老人。当这些老人独自面对寂静的房间叹息时,当他们遭遇骗局焦急无助却不愿麻烦子女时,有谁能够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聆听他们的声音?
明天是新修订的《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实施首日,新修条例从制度层面升级老年人权益保障体系,为超大城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坚实法治支撑。
在“优化社会服务供给,匹配多样化养老需求”的维度上,由上海市老龄办开通的96999500“银龄守护”公益热线,开通一个月不到已接通约350通来自不同需求老人的电话。在这根电话线的另一端,如何用声音为老年人搭建一个温暖的“银发港湾”,继而助力上海构建更具温度和实效的老年人权益保障网络?近日,记者走进“银龄热线”,探寻听筒背后,心理咨询师与老人们的故事。
接通电话,搭建母子间的心灵“桥梁”
心理咨询师江洋是“银龄热线”的第一批志愿者。作为一位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长达二十年的咨询师,江洋在成为一名“银龄热线”心理咨询师之前就做好了心理准备,“这将会是一项更累、更具挑战的工作。”
在热线开通的20天里,最让江洋印象深刻的一通电话,来自一位无助的中年男子程先生。他的母亲在前一天晚上采取“极端举动”,所幸抢救及时没有酿成悲剧。
“我是独生子,平时工作繁忙,也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将母亲接到家中照顾。”在电话中,程先生用愧疚无助的声音向江洋坦白。他的母亲已年过八旬,更希望有家人的陪同和照护。一次,在与母亲提起该话题时,见母亲情绪激动,程先生提出“周末回家住”,母亲非常高兴,以为终于能回家了。但得知仅仅是这个周末暂住家中后,一心希望能经常回家同家人在一起的老人一时无法接受落差,选择了自残。
“请你们帮帮我,我该怎么安慰母亲?怎么做能够帮助她?”无法满足母亲的愿望、对母亲满怀愧疚的程先生因此向“银龄热线”求助,希望能帮助他找到宽慰母亲的方法。
“他的声音一直在颤抖,好几次哽咽地说不出话。”在沟通过程中,江洋敏锐地发现,程先生的声音充满恐慌,她意识到,这位求助者本身,也急需缓解情绪和压力。
于是,江洋一边安抚程先生,一边开导他要理解母亲的愿望和期待,“虽然无法在客观条件上陪伴在母亲身边,但我们可以多在精神上陪伴老人。”江洋建议程先生,可以通过平时多沟通、第三代参与陪伴等方式,增加与老人的互动,让其能真切感受到家人的关怀。
在了解到老人曾是位医生的细节后,江洋还建议,可以以询问“如何养生”为由多向老人请教,“当老人感觉自己是被需要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生活也就有了盼头。”江洋告诉程先生。
“非常感谢您给的建议,幸好打了这通电话,不然我都不知道日后如何同母亲相处。”在通话的最后,程先生用如释重负的语气向江洋表示感激。
“如何在繁忙工作的同时陪护老人,这可能是社会进程给两代人带来的挑战和困扰。”江洋在采访中不禁感慨道,“作为心理咨询师,这需要我们给予求助人更多的关注和共情,在提供心理支持的同时,共同探索如何改进、做得更好。”
这根电话线,应是“法治护老”的开端
“在工作的12个小时中,每位心理咨询师要接上十几通电话,每通电话通常需要一两个小时,才能让老人真正得到些许安慰。”江洋告诉记者,来电的多数是独居老人,这些老人独自在家,当遭遇保健品上门推销、电信诈骗等情况时,他们不愿意麻烦子女,却在焦急之余不知该找谁帮助自己。同时,长期独居的无助和空虚也使老人们非常希望与他人沟通,“这恰恰说明‘银龄热线’是被需要的。”
“每一次接通电话,我都希望自己能切实帮助到每一位老人,但我所能做的还很局限。”江洋向记者坦言,在挂断每一通电话后,她都会思考,“我们除了给予心理层面的安慰之外,还能不能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服务?”她告诉记者,是来自王老先生的一通求助电话,让她萌生了这个想法。
就在几个月前,王老先生远在外地的表弟突发心梗送医抢救,得知消息后,他立马赶赴当地为其操持,并垫付数万元住院医疗费用。在确定表弟虽仍需住院、但情况稳定后,王老先生回到上海,没想到迎接他的是爱人对其垫付医药费行为的反对,并要求其讨回钱款。王老先生无奈之下,只好通过街道联系到表弟的母亲商量还钱事宜。
“老太太是愿意还钱的,但她操作不来。”王老先生告诉江洋,表弟的母亲已年近百岁,听力也有所下降,老太太对电子支付一窍不通,也不知道如何从银行取款转账,而王老先生又在前阵子摔坏了腿,无法亲自前往,还款事宜陷入僵局。“我的退休工资也不高,再拿不出第二笔医疗费了。”眼看下个月的医疗费又要缴付,王老先生焦急又无助,便打电话到“银龄热线”寻求法律途径的帮助。“我本来是做好事的,怎么帮着帮着,就帮出家庭矛盾了?”
“当时我一边安抚老先生,一边给他提供了法律援助热线的联络方式。”江洋说,“但王老先生也担忧,表弟仍在住院,还款后如何继续支付医疗费用?老太太的生活也需要有人照护,又该怎么解决?这让我意识到,我其实可以做得更多。”
江洋向记者介绍,在心理咨询师的案头确实贴有法律援助等热线电话,但通常都存在等待时间长、切实落地难等问题。她希望能有更多如公安、社区、养老机构等相关部门合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联络方式或涉老民生服务,能够让心理咨询师在接通电话时给予老人更实际的帮助。
“银龄热线”只是多元为老服务的开端,真正做到“法治护老”,还需链接更多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
是“银龄热线”,也是“生命热线”
“热线开通后,还有老人特地打电话来为自己备案!”江洋向记者解释,不少老人事无巨细地向心理咨询师交代自己的家庭住址、身体状况等,还认真嘱咐,“等到我有急事的时候好打给你们。”不仅是老人,也有很多子女打来电话告知家中老人的情况,“如果哪天老人有紧急需求,至少有一个电话号码能够帮助他们。”“‘银龄热线’成为了‘关爱热线’,这是我从未想到的。”
采访过程中,江洋数次提到“感动”这个词。在从事“银龄热线”心理咨询师的短短20天里,江洋遇到了许多挑战,但更多的是来自老人们的鼓励与感激:“虽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能听我们说说话,心里舒坦多了。谢谢你们!”这让她深深感到,自己是被需要、被信任的,即便辛苦,即便肩负的责任越来越重,“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记者从“银龄热线”项目负责人处获悉,热线每天都能接到20多通来自不同需求老人的电话,截至目前,共已接通约350通电话。在志愿者团队中,像江洋这样的心理咨询师还有31位。“我们希望这条热线能给予老人们心理层面的关爱与关怀。”“银龄热线”项目负责人说,“如果可以通过陪伴、倾听他们的故事,疏导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孤单,感受到社会给予的温暖和关心,这是我们最想看到的。”
“设立这条热线的初衷,是想用声音为老年人搭建一个温暖的‘银发港湾’。”上海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处长轧铸告诉记者,这条热线的开通,是应对上海深度老龄化社会的一个暖心而务实的举措,“我们希望能用专业的倾听、温暖的话语,让老人们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扛’!”
“一电倾诉、一话响应”,一根电话线,让紧闭房门的老人从此有了敞开心门的宣泄口。96999500,这串数字也不再只是电话号码,更成为解锁老人心门的钥匙,告诉他们,“别怕,我们一直都在。”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