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葳然
真新街道位于嘉定区南部,是区内人口密度最高的街镇之一,兼具人口构成复杂、矛盾纠纷量大面广、治安领域纠纷类非警务警情处置耗时久、化解难度大的特点。据介绍,去年,街道“三所联动”调解室受理纠纷案件198起,成功调解154起,涉及金额高达165.56万元。为提升社会矛盾预防化解能力、探索社会治理纠纷化解新路径,真新街道探索“三所联动”纠纷调解管理标准化试点(S24-04-001),并于2024年9月成功立项。
据悉,此次试点以“三所联动”调解室的规范化建设与运行为切口,旨在通过设计并实施标准化运作流程与管理规范,提升一线矛盾纠纷的化解效率与处理质量;同时,探索构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标准化协同工作流程与治理模式,进而推动基层纠纷化解工作从依赖个人经验与临时协调的“经验化调解”,向依靠制度规范与系统运作的“规范化治理”升级,为辖区治理现代化奠定基础。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3年,真新街道便设立了司法所与派出所“治安联调工作室”,探索公安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的深度融合路径。2023年底,街道对既有“治安联调”模式进行升级,正式形成由派出所民警、司法所专职人民调解员和签约律师共同参与的“三所联动”格局。去年,街道发布了《“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建设管理指南》《“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手册》两项街道标准化文件,为后续标准体系文件的编制奠定了制度基础。
据试点项目负责人介绍,试点项目自获批以来,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项目启动之初,街道成立了标准化工作专班,由街道政法书记担任组长,派出所所长担任副组长,成员覆盖党政办、平安办、司法所、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信访办、营商环境办、派出所、社会工作办及各社区居委会等所有核心职能部门。”
在细化工作部署方面,标准化工作专班深入研究国家标准化政策导向,参考《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和要求》等国家标准,结合基层矛盾纠纷调解的实际模式与特点,构建了涵盖“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服务提供标准体系”“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和“岗位标准体系”四大子系统的“三所联动”纠纷调解管理标准体系总体结构图。同时,还编制了详细的标准明细表,精准识别出在纠纷受理、调解流程、部门协同、信息保密、业务培训、人员管理、设施设备、监督评价等关键环节需规范的具体内容。至今年7月,街道已完成全部28项机构标准初稿的起草工作,并于8月20日正式发布《“三所联动”纠纷调解管理标准体系》。据悉,最终形成的标准体系共包含30项文件,内容覆盖组织管理、服务提供、资源保障、岗位职责、监督评价与持续改进等纠纷调解全流程、各环节,标志着真新街道“三所联动”机制实现了从实践经验到制度化、规范化的全面升级与系统重塑。
“在‘三所联动’标准体系构建过程中,真新街道系统梳理了街道可提供的政策、资金、场地、人力等支持资源,明确了各类资源供给‘三所联动’机制的具体方式、流程与责任部门,为机制长效运行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标准化工作专班负责人表示,“另一方面,在部门层面实现了协同路径的清晰化,重点厘清了公安、司法、信访、城运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路径、工作职责及信息流转程序,有效提升了跨部门协同效能。”
目前,真新街道已完成全部18个社区“三所联动”调解站的建设,在街镇内部形成了以街道级“三所联动”调解室为枢纽、以18个社区“三所联动”调解站为前沿阵地的两级架构。街道级调解室配有专管律师1名、专职人民调解员2名;18个社区调解站均配齐了社区调解干部、法律顾问(律师)和社区民警。
近期,街道还将启动部分标准文件的修订工作,以更高标准指引更高质量的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工作,形成基层治理标准化“真新样本”;标准化工作专班也将深化各类工作人员对标准化的认识、理解与实践能力,将标准要求细化为具体的岗位职责与操作清单,确保标准要求能够融入日常工作环节。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