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我勇敢从大厂离职”“37岁,年薪百万,我却从互联网大厂离职”“从大厂裸辞两年的我,如今过得怎么样”……近期,“大厂离职”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词。但与此同时,有人虚构大厂前员工、高管身份,通过“蹭大厂流量”提供名不副实的服务,以求实现商业牟利。
去年11月,林先生在社交软件上看到一则帖子,画面中一名女性站在显示企业名称的背景墙前。发帖人同时在笔记置顶评论中自称大厂离职员工,以“招收学员学习计算机技能”和“免费”为噱头吸引网民留言。
林先生留言后,被引导加入一个微信群。群内有专人向其提供编程教学服务,培训总费用为7880元。林先生付费后发现,被所谓的大厂光环骗了,课程和大厂毫无关联,就是普通的编程教学。
发现相关情况后,涉事教育公司被诉至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人民法院。法院认为,被告行为在客观上欺骗、误导消费者,同时抢夺了同行业其他经营者的公平交易机会,侵害了经营者与相关公众的合法权益,构成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今年7月,法院判决被告在媒体上刊登声明,消除因侵权行为对原告造成的不良影响,并向原告支付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5万元。
记者调查发现,在社交媒体上,售卖大公司离职证明、盗用大厂离职者身份牟利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交媒体上一名用户表示,可提供“代办”大厂离职证明的服务,价格为500元。其拥有专门模板,可提供电子版离职证明,彩色打印后“与实际加盖公章的效果一致”。凭借从网络下载或伪造的图片,也可以轻松虚构身份、复刻账号和离职帖。
曾在某大型科技企业工作的王先生表示,去年起他接到朋友提醒,有人盗用其个人图片和视频,虚构“大公司前程序员”身份售卖编程课,还自称“八年技术总监、大厂离职、月薪8.6万元”“要将技术传承下去,想带几个徒弟”。
多名大型互联网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前“大厂离职”赛道成为一些自媒体变现的流量密码。这些账号看似以个人身份在分享职业经历,实则隐藏多元变现“生意经”,且乱象丛生。
与此同时,核实虚假身份信息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精力,调查取证流程繁琐。即便向平台投诉成功封号,对方也往往通过“换号”规避,导致治理反复、成本叠加。多数虚假言论也难以通过法律实现有效追责,维权效果与投入不成正比。
多名受访人士表示,整治“流量欺骗”行为,需进一步压实各平台审核责任,强化员工隐私保护,提升法律惩处精准度,形成“企业主动、平台主责、社会共治”的全链条治理体系。(来源:新华社)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