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头版A02/A03版:重点·中国A04版:法治综合A05版:法治综合A06版:法治社会A07版:法治庭审A08版:法治中国B01版:维权周刊B02版:基层调解B03版:权威曝光B04版:维权热线B05版:专家坐堂B06版:读者呼声B07版:法治随笔B08版:域外之音

主笔闲话

售后的浮躁——谁愿花钱买罪受?

2018年10月23日   B01 :维权周刊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都在高喊“中国制造”,中国也在逐步向制造业大国迈进。一个产品的诞生常常会经过无数次研究和无数道工序,最终检验产品成败的标准却只有一个——消费者的认同感。这种认同不仅仅来自于产品的质量,毕竟再牛的品牌都有一定的容错率,而产品出现问题或瑕疵本来就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售后服务就成为了产品口碑的最后一道防线。
  本期的“投诉实录”就是关于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后售后服务不到位的一起案例。作为一家在中国香港上市的公司,小米这几年很受国内一些消费者的追捧,其铁杆粉丝还有个专有的称谓“米粉”,产品链包括智能手机、互联网电视、智能硬件及小米生活周边等产品,是国内这些年来最受人瞩目的新兴企业之一。
  这样的品牌,旗下的产品应该多是质量过硬的。可是在产品出现问题后,其售后服务却实在不敢恭维。投诉人购买的小米电视开机后出现了明显的质量问题,上门检测的师傅也认同这一问题并填写了检测单,可客服却不认同这一报告,始终坚持据说是根据照片得出的另一结果,并对消费者退货退款的要求再三推诿。记者先后3次与小米客服沟通,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每一次都需要记者重复一遍消费者的情况,这种机械式的问答让人疲惫不堪。
  产品出现了问题不可怕,消费者多数时候并不会因此苛责商家,而只是希望能通过售后服务系统解决问题。可是这种繁复的过程,貌似礼貌实则冰冷的问答,更别提那些奇葩的解释了,除了让人心生厌烦外,更主要的是必然意味着至少一个消费者的流失。试想,当你有过一次这样的遭遇后,还会再去买这个品牌的产品吗?再推而广之,还会推荐自己周围的人买吗?也许,这样的案例并不属于常态,“顾客是上帝”这种话也经不起太多的推敲,甚至像小米这种大企业也未必在乎几个顾客的流失。但口碑这种东西,本就是从无到有,点滴而起,一旦真的塌掉了,很可能就会以几何效应下滑。
  此前,“滴滴司机杀人案”就暴露了新兴企业客服的弊病,与滴滴类似,有消息称小米如今也将部分客服服务外包出去。对于企业来说,这种外包模式省却了不小的成本,似乎也少了很多麻烦,但看上去很美的东西有时却未必靠得住。作为第三方,外包客服不可能那样的尽职和专业,更多地是按照合同和规章上的流程刻板执行,人性化的服务也就因此慢慢泯灭。而被服务方是人,有情感需求,同时遇到的问题也千奇百怪,同一个流程怎么可能解决得了?
  售后服务不仅仅是服务,也是一门学问,关系到一家企业的形象和口碑。服务好了,买家都成了“回头客”,服务差了,谁也不愿花钱买罪受。这么简单的道理,说易行难,但对于一个大品牌企业来说,如果这点都做不到位,那就多少有点“店大欺客”了。
  金勇

友情链接: |新浪 |网易 |搜狐 |腾讯 |大申网 |上海通 |新华网 |人民网 |央视网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官方网站 |上海报协网
|四川新闻网 |大众网 |大河网 |广西新闻网 |青岛新闻网 |大江网 |浙江在线 |环球网 |凤凰网 |网络社会征信网
|金黔在线 |云南网 |山西新闻网 |荆楚网 |每日甘肃 |互联网举报 |中国网联网 |华声在线 |湖南在线 |商都网
|瞭望观察网 |大公网 |看看新闻网 |中国广播网 |金羊网 |中纪委监察部 |上海农场知青网
解放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海阿耳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