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次!“206系统”现身庭审

上海法院率先使用“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审理案件
上海法治报 2019年01月25日

  □法治报记者  王川

法治报通讯员  梁宗

1月23日下午,由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郭伟清担任审判长的7人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一起抢劫案件,这是全国法院首次运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即206系统)辅助庭审。

“高科技”首次亮相辅助法庭办案

在庭审现场,记者注意到,与以往刑事法庭陈设不同的是,除合议庭、公诉人、辩护人和旁听席前设有电子屏幕外,本次庭审的被告人席位前也设有电子屏幕。而合议庭、公诉人、辩护人和旁听席前的电子屏幕先后显示为语音识别区、智能抓取区、庭审示证区,被告人的电子屏幕仅显示庭审示证区。

随着审判长敲响法槌,庭审正式开始。

“被告人你的姓名?”审判长话音刚落,“206系统”就根据对该条语音的识别,自动从系统里预先储存的全案证据材料中抓取出与提问内容相关联的信息,如被告人身份证等材料,显示在智能抓取区,直观清晰地呈现在各方人员面前。

法庭调查环节中,根据系统单一证据校验功能提示,该案存在2处瑕疵,通过系统调取的瑕疵报告显示,瑕疵点为涉案的有关扣押物品未发现扣押笔录,公诉人应法庭的要求,对补正瑕疵证据的情况作出说明。

之后,法庭运用系统的证据链审查判断功能,分别围绕被告人是否具有抢劫意图,构成抢劫罪,还是构成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两罪,以及是否具有如实供述的情节,对同一查证事实项下的证据印证关系,不同查证事项间逻辑符合性、被告人多次供述间的矛盾进行了审查。这些证据的出示,均由系统自动抓取并进行归类,供法庭比对审查。

为证明案发现场情况,公诉人出示了一组监控录像证据,当提到“10时30分57秒,殷某按门禁并等待后进入12单元”时,“206系统”对公诉人语音进行识别,瞬间调取出被告人在案发小区单元门口活动的监控录像并显示在庭审示证区,大大提高了庭审效率。

防范冤假错案

“206系统”应运而生

据介绍,研发“推进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是中央政法委于2017年2月6日交办上海的重大任务(“206系统”是以2月6日确定的简称)。

该系统主要是充分运用多项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制定统一适用的证据标准指引、证据规则指引,并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嵌入公检法等机关刑事办案系统中,为办案人员收集固定证据提供指引,并对证据进行校验、把关、提示、监督,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检验,确保刑事办案过程全程可视、全程留痕、全程监督,减少司法任意性,防范冤假错案产生。

“‘206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刑事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庭审阶段是系统多项功能的综合运用。这些功能的应用,可以辅助法官在庭审中发挥其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的作用,落实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实现诉讼证据质证在法庭、案件事实查明在法庭、诉辩意见发表在法庭、裁判理由形成在法庭,通过法庭审判的程序公正实现案件裁判的实体公正,确保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有效防范冤假错案产生,创造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司法文明。”审理该起抢劫案件的审判长郭伟清说。

实现三个100%人工智能服务司法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6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市法学会党组书记、会长崔亚东一直是这项工程的负责人,他表示,将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到刑事办案中去,既是刑事司法领域中的重大改革,又是一项重大科技创新,国内外均无先例。系统的研发及应用是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深度应用0到1的突破,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与司法的深度融合已由初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标志着我国司法公正、司法文明、司法公信力的进步与提升,为现代科技助力司法改革、破解司法改革难题蹚出了一条新路子。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市已实现了“三个100%”的工作目标:证据标准指引覆盖常涉罪名达到100%、本市常涉罪名案件录入系统达到100%、一线办案干警运用系统办案达到100%。上海常涉罪名的刑事案件办理已实现从立案、侦查、报捕、起诉、审判均在“206系统”内运行。

上海市高院院长刘晓云表示,“206系统”研发与应用实现了三个100%的目标,只是阶段性成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改进完善提升系统功能,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司法。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