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江苏无锡惠山警方接到辖区群众报警称,一小区居民楼楼道内,经常有被丢弃的小钢瓶。办案经验丰富的民警发现,这些小钢瓶疑似吸食“笑气”用的“笑气瓶”。
经缜密侦查,民警在该小区一住户家中抓获非法销售“笑气”的嫌疑人陈某,现场缴获“笑气”两箱480瓶。随后,警方陆续抓获嫌疑人高某等4人,至此,一条非法销售“笑气”的犯罪链被警方摧毁。
“笑气”危害身体健康
据了解,“笑气”学名一氧化二氮,是一种无色有甜味的麻醉性气体。该气体主要用作手术麻醉剂、奶油发泡剂、汽车助燃剂与火箭氧化剂。吸入该气体后,吸食者在丧失痛觉的同时,脸部肌肉会失控,表现出诡异的痴呆笑容,因此,该气体得名“笑气”。“笑气”有着许多带有迷惑性的别称,如“奶油气弹”“嗨气球”等。正因如此,吸食者吸食“笑气”时,通常自称在“打气球”。
一位医学专家表示,由于该气体作用短暂需多次反复吸食,因此易造成大脑缺氧,并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精神障碍、瘫痪甚至窒息死亡。
实际上,与海洛因、大麻等传统毒品受到严格管控的状况不同,违法的“笑气”买卖在线上、线下已达到猖獗程度。
在一些互联网交易平台上,记者搜索“笑气”“氧化氮”等关键词时,平台都会弹出显示字样为“非常抱歉 没有找到相关宝贝”的界面。但搜索“奶油气弹”“奶油发泡器”等关键词后,就能轻松搜出一大批商家。
除正规经营的店铺外,交易平台中依旧有一些灰色店铺。一家名为“咖啡奶茶1”的淘宝店铺询问记者购买“奶油气弹”的用途,在记者表示用于制作奶油后店家回复:“那我们就给您发制作奶油的气弹。”
记者询问该气弹装填的是否为一氧化二氮时,商家隐晦地表示:“看不懂就没法聊了,在这里不能发敏感字眼儿。如果不能用,我们就白送,不用瞎担心。”
即使互联网交易平台已经通过相关措施抵制这种灰色交易,但仍有“漏网之鱼”逍遥法外。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此类现象同样严重。
记者在微博上搜索了上述相关关键词,在出现许多禁毒类新闻的同时,仍有少数疑似贩卖、诱导吸食“笑气”的违禁内容未被删除。多个微博用户就在微博平台上公然宣传、销售“笑气”气弹。
记者还进入青年群体追求的所谓“潮流物品”的销售群中,在某个香烟销售群中,一个名为“肉粽弟弟”的用户表示自己因贩卖“笑气”,两年前才被释放,并再三表示:“我十分后悔当时的行为,以后我再也不会碰这种东西了。”
但在该群里,仍有人通过与购买者私聊的方式销售“笑气”。一位微信用户就称出售气弹,标价400元一箱,一箱10盒,每盒24支。在其发送的实物图片中,产品的包装上印有“Bestwhip”的英文字样,这就是圈内人熟知的“笑气小钢瓶”。
律师建议加强监管
实际上,由于缺乏对成瘾性、耐受性、身体危害和非法性的界定,国内法律对“笑气”并未明确定性。换句话说,“笑气”并不在国家规定的毒品范畴内,也没有被纳入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范畴。
“‘笑气’虽没有被定义成毒品,但它能导致生理和心理双重成瘾,和毒品的作用机理十分相似。”一毒品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笑气”被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家实行管制许可,未经许可不得经营。
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律师周浩分析,年轻人追求刺激误入“笑气”陷阱,体现出部分青年法律意识较为淡薄。高校与各部门应加强相关教育,以案说法,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以免误入歧途。
周浩建议对“笑气”加强监管,要将其纳入更高级别的限制类清单中,只有这样,法律才能对违法经营的人给予更重的惩罚;安监等部门应对“笑气”的生产、运输、储存等环节加强安全监管;对涉嫌违规的上游卖家、下游买家都应加大管理力度、加重惩罚措施;互联网平台也应加强监管,定期对涉嫌发布违禁信息的账号进行整改,并删除其所发布的信息,净化网络环境。 (李超 左智越)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