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如何“接地气”?

“枫桥式人民法庭”炼成记

上海法治报 2024年10月22日 王飞

  □  法治报特派记者  王飞

  隔壁是社区,背靠船舶基地,基层法庭虽小,但坐落于烟火繁盛处。

  位于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企业、群众的第一线,乌沙法庭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守牢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作为安徽省首批“枫桥式人民法庭”——池州市贵池区人民法院乌沙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牢固树立“下基层、进乡村、融群众、化纠纷”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矛盾前端治理,拓展多元解纷渠道,将矛盾化解在“家门口”“第一线”。

  “这次能拿到拖欠的服装加工工资,多亏了你们的调解……”日前,何某对贵池区乌沙镇综治中心、乌沙法庭工作人员表达了真挚的感谢之情。

  事情还要从2022年说起。何某等人在陈某经营的服饰公司从事服装加工工作,由于公司经营困难,工资未能得到及时支付,陈某向何某等人出具欠条并承诺最迟于2024年1月30日前付清。期限届满,公司由于货款资金回流遇阻等原因,仍无力支付工资。2024年2月4日,何某等7名工人一起来到乌沙镇综治中心反映。

  乌沙镇综治中心将案情通报乌沙法庭。接到案情后,法庭第一时间启动“综治中心+人民法庭”矛盾纠纷联调机制,派法官到综治中心开展联动调解工作。

  经法官释法明理,纠纷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由陈某公司筹集资金19800元,当天向7名工人按比例先行支付部分工资,剩余工资分期支付。

  “万一后续他不按期给钱,怎么办?”调解协议达成后,陈某能否兑现承诺成了工人们最大的担忧。为消除他们的顾虑,法官随即引导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在协议达成并经司法确认后,陈某立即通过转账的方式将拖欠7名工人的第一笔工资款支付到位。

  伴随绵绵细雨,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宣讲在池州市天宇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开讲,此次宣讲的主角是来自乌沙法庭和乌沙镇司法所普法宣讲团的工作人员。

  针对企业法治需求,工作人员提供“点对点”的司法服务,现场耐心解答该公司经营者及员工提出的各种工作和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并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形成“社会调解优先”工作格局;持续深入企业一线,常态化对接企业法律服务需求……乌沙法庭始终坚持做深做实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转变传统“坐堂审案”的办案观念,全力推动矛盾前端治理、纠纷多元化解,为基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良好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