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助推古村落焕发新风貌

九华山风景区九华乡老田村的振兴之路
上海法治报 2024年10月22日 王飞

  □  法治报特派记者  王飞

  依山傍水,青砖黛瓦点缀其间;老井古树,诉说着光阴的故事……这就是九华山风景区九华乡老田村。

  作为安徽省首批“千年古村落”、安徽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和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老田村充分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聚焦文物古建保护活化、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盘活闲置民居,吸引文旅业商家入驻,实现了“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战略转型。

  此举不仅让传统古村落再次焕发新活力,更成为了基层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隐形“助推器”。

  保护修缮

  文化遗产留下来

  “在古建保护中,我们坚持‘修旧如旧’,在对各类文物古建修缮之前都会咨询老一辈村民,将他们对古建筑原始形态的描述作为保护和修缮的依据。我们还聘请了专业团队制定修缮方案,并请文物部门和省市专家对方案进行评审把关,确保最大化保留文物古迹的历史风貌。”九华乡党委副书记吴松说。

  在老田村,保护文物古建不止是政府行为,更是全体村民的自觉行动。老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朝华介绍,2016年,村里就成立了老田古村落保护发展协会,由退休干部、乡贤、老党员和志愿者参与其中,共同为古村的保护和古建修缮建言献策。

  记者注意到,该村的古建筑共有40余处,基本都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村落格局。

  文化搭台

  美丽乡村飘古韵

  在老田村的古石桥边,一座古朴的琴舍悄然伫立。门前,一块木质牌匾上镌刻着“古琴文化体验馆”的字样。汤可义是这家琴舍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他开办了这家“古琴文化体验馆”,旨在弘扬古琴文化,传承非遗技艺。

  近年来老田村将人才引进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外引内育”上下足了功夫,依托当地特有的文化优势,利用古建筑、古民居等资源,以“古民居租赁+合作开发”模式为主线,吸引手工艺人、创意企业、非遗传承人来此打造文旅新业态。

  截至目前,老田村已引进古琴制作传承人、中国匠人、省级非遗传承人、国家一级茶艺师等多领域高端人才聚集此处。同时,汇聚多方力量,组建起“扎龙”“舞龙”队伍,让起源于汉代的老田“兄弟板龙”重现世间。

  “我们带给游客的不仅有传统建筑之美,更有沉浸式的工艺体验。”吴朝华说,通过与游客互动,让传统文化得到原汁原味的保护和传承。今后,村里还将嵌入数字化等新技术元素,布局餐饮、文创、茶道等业态,打造独具古韵特色的美丽乡村。

  文旅融合

  乡村百姓富起来

  “现在来我们九华山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为了留住游客,我们推出了‘九华戏苑’‘花花音乐会’‘相亲会’等特色项目,为游客提供游、购、娱一站式服务。”吴朝华介绍,老田村每年还会根据不同时间节点,开展文旅消费季、旗袍摄影展、花朝节、晒腊节等文旅活动,今年以来,现场累计参与人数超10万人,网络直播观看突破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千万元。

  游客的持续增加,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发展。2022年,老田村成立了聚金沙文旅村级联盟,盘活闲置民房10余栋,成功引进善本手造、老田老酒、老田家宴、古瓷咖啡、汉服馆、老布鞋等20余户商家入驻,2023年村集体经济增收近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