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见习记者 王葳然
装饰条开裂,潜藏危机?外墙脱落,忧心砸伤?由于房屋老化,上海住宅小区房屋高坠隐患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陆春艳就关注这一城市安全问题,建议适当延长老旧小区外墙质保期,通过“房屋医院”问诊检查。
高坠隐患:
现状触目惊心
近日,陆春艳代表在联系社区活动中深入调研,本市不少住宅小区存在严重的外墙空鼓、装饰条开裂等问题,高坠隐患显著。以金山区山阳镇龙泽园五期、六期为例,这两个小区于2013年交付使用,均为高层住宅,近年来外墙保温层空鼓开裂脱落现象频发,已多次砸坏小区内停放的车辆。尽管在质保期内由开发商出资维修过,但质保期过后,维修费用转由业委会承担,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开裂脱落情况日益严重,涉及面积高达27000平方米,预计维修费用上千万元,小区维修资金难以承受。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蓝色收获家园二期和金域蔚蓝小区。蓝色收获家园二期作为安置房小区,其高层住宅外墙保温层在交付后两年左右便出现空鼓开裂现象,尽管开发商进行了一轮维修,但目前问题依旧严重,维修资金缺口巨大。而金域蔚蓝小区尽管在质保期内进行了外墙面砖修复,但仍有零星脱落情况发生,去年6月还发生了装饰条脱落砸碎底楼阳光房玻璃的事件,幸未造成人员伤害,但后续脱落风险犹存。
瓶颈问题:
维修难、责任界定难
针对上述高坠隐患问题,陆春艳代表进行了深入分析。她指出,目前外墙维修难度较大,部分老旧小区外墙外保温脱落面积大、点位多,涉及维修资金巨大,仅靠维修基金难以解决。以蓝色收获二期小区为例,初步测算维修费用超过2000万元,而小区现有维修资金仅2043万元,且因建成时间限制无法纳入旧住房修缮范围。
此外,维修责任的界定也是一大难题。部分高坠隐患责任难以明确,认定流程复杂且依据不足。对于已过开发商维保期限的次新或老旧小区,开发企业往往不愿承担维修责任,而业委会等则认为责任在开发企业。同时,对于保修期起始时间的界定也存在差异,部分居民认为应从拿房交付起算,而实际上保修期应从工程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这一时间差也加剧了责任界定的难度。
对策建议:
多措并举解决隐患
针对上述问题,陆春艳代表首先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延长存在高空坠落安全隐患的老旧小区房屋质保期。目前,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外墙面的防渗漏保修期为5年,这显然不足以覆盖老旧小区外墙维修的需求。因此,应针对存在高坠隐患的老旧小区,适当延长质保期,以减轻业主和业委会的负担。
其次,她建议扶持培养具备专业能力的单位(如“房屋医院”),为住宅房屋提供专业的判断确诊服务。这些单位应具备专业的检测设备和人员,能够对房屋外墙进行全面、准确的检测,并形成诊断记录上传至上海市物业服务监管平台。这样不仅可以为维修提供依据,还能不断完善高空坠物隐患长效管理台账机制。
最后,她建议对经取样鉴定存在高空坠落风险房屋检测报告的小区,优先纳入市级相关项目如老旧房修缮、专项整治、美丽家园等。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倾斜,帮助解决高坠隐患问题,提升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