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协委员洪亮
□ 记者 季张颖 胡蝶飞
“我们建议编撰沪语官方教材,开设沪语课程,让在上海的孩子从小就接触和了解自己的地方语言……”在“越来越多的上海小朋友不会说沪话”的现实窘境下,今年上海两会上,市政协委员洪亮、黄国荣等人共同提交了一份《关于在中小学开设沪语课程的提案》,将“抢救沪语”的问题带进了两会会场。
沪语使用频率持续下降
文化传承存在困难
沪语是在上海及其周边区域历经漫长历史逐渐形成的当地汉语方言,是上海城市文化的标识,然而,洪亮等多名委员通过调研发现,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人员的流动,年轻人尤其是少年儿童已经很少能够讲出或听懂沪语,“沪语在年轻一代的消失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多的上海小朋友不会说沪话。”
沪语使用频率和熟练程度持续下降、代际传承明显萎缩、保护与传承乏力、缺少学习途径等现实问题摆在眼前,洪亮等多名委员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抢救沪语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上海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许多孩子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学校都有非沪籍学生,有些学校非沪籍人数比例甚至超过半数。这部分孩子家庭里没有沪语氛围,学校如果不创设学习机会,整个城市的文化传承将困难重重,从而容易引发文化冲突。”
洪亮谈道,当前部分小学开展沪语教育是小范围,一般以社团活动和兴趣小组的形式由一小部分学生自主报名参加,采用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主要通过沪语影片、沪语滑稽戏、沪语歌曲等,缺少官方的沪语学习教材和课程体系。
编撰沪语官方教材
鼓励年轻人学、用沪语
“沪语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应从小推动沪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此,洪亮等多名委员建议,编撰沪语官方教材,开设沪语课程,让在上海的孩子从小就接触和了解自己的地方语言。
“我们建议统筹编撰沪语官方教材,进行科学系统性教学。在不影响基础课程设置前提下,利用拓展、探究、兴趣等课程,推广沪语文化,可以安排选修课、课后沪语交流时间、创设沪语角、沪语比赛等形成校园沪语学习的氛围。”
洪亮等委员建议,在开设沪语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允许老师在学校用沪语交流。“通过课后的沪语交流,不仅可以帮助本地学生更好地认同海派文化,还可以帮助非沪籍学生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提高外地来沪学生——新上海人的身份认同,更好地接纳和融入海纳百川的上海文化。”同时,校内外也要积极配合,如社区开展“上海人讲沪话”活动,设置一些有趣的沪语标语等。
“社会面上也要加强沪语宣传,鼓励年轻人学沪语、讲沪语。”洪亮说,目前社会各界对于沪语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可讲可不讲的状态中,而社会交往中往往会出现只要一方讲普通话,另一方即使会讲沪语也变成讲普通话,“产生这种原因的心理因素是一种‘尊重’,其实恰恰是这种心理因素导致了大部分想学习沪语,融入海派文化的外来移民无法学习沪语的尴尬境地。”因此,建议整个社会应该大力宣传沪语文化,鼓励学沪语、用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