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成
据媒体报道,“一开始说是免费体验,结果很快就开始卖课了,各种话术诱导你买。”今年72岁的李玲在“老年大学”上了几节课后深感自己“掉进了一个连环套,钱花了不少,但什么也没学到”。
报道中李玲的遭遇,绝非个例。一些不良商家盯上了老年教育这块“香饽饽”,以“办老年大学”为幌子,打着“免费体验”“名师授课”的旗号,将推销课程包装成“学习机会”,诱导老年人掏钱购买高价课程,赚取高额利润,导致一些老年人掉入消费陷阱。
很显然,这令人痛心。众所周知,老年大学是为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学而创办的一种特殊的大学,旨在满足老年人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等需求,这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使得老年大学成为老年人真正的精神家园。
而如今,“老年大学”被异化为“推销场”,这不仅是对老年大学的扭曲,无疑还给那些热爱学习和改变的老年人泼了一瓢冷水。要避免这种现象,显然不是靠相关部门友情提示所能奏效的。应该看到,出现如此错位,除了老年人普遍存在信息获取渠道有限、防范意识薄弱的问题外,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真正的老年大学总量不足,机构质量良莠不齐,教师资质难以保证等因素。
根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发布的《中国老年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目前我国老年大学的办学性质主要包括政府办学、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社会办学几种,其中以政府办学为主,约占老年大学总数的70%以上。
可以说,正是市场需求让民办老年大学、教培机构“活”了起来,还有不少企业以老年教育作为切入口,从事老年教育相关活动,当各类主体一窝蜂涌进老年教育这个赛道后,便出现了“泥沙俱下”的现象,衍生出卖课的、卖药的、卖保健品的怪事。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文件中提到,创办老年大学必须经过教育部门的审批,取得办学资质才能招生。其间,必须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
这些意义上,还需要相关部门着眼大局,加大对公办老年大学的投入力度,加大对民办老年大学的监督力度,比如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监管主体、建立维权机制、加强宣传引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