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姐妹因拥抱受伤 几十年邻居为赔偿翻脸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3月11日 赵恺祺/徐荔

  □  通讯员  赵恺祺  记者  徐荔

  本来每天相约健身、互相送菜送药的老姐妹、好邻居,竟因为一个拥抱生了嫌隙,矛盾还有升级的趋势。这是今年1月初,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申监庭法官助理作为“乔法官工作室”为民服务志愿者,前往对口居委会开展法律咨询服务时遇到的“难题”。由于赔偿问题而僵持不下的双方,还有调和矛盾,修复关系的可能吗?

  花园凉亭里的一场意外

  据居委会主任介绍,2024年12月31日,小区花园凉亭内,张奶奶见好友王奶奶走近,激动起身拥抱,因过于热情,导致王奶奶后仰摔倒。两位老人倒地时,张奶奶虽尽力托住了王奶奶的头,但王奶奶还是摔得不轻。事发后,王奶奶被紧急送往医院治疗,被诊断为腿部股骨骨折,医生判断即使手术,恢复情况也不容乐观。为此,王奶奶家属向张奶奶索赔相应的手术费,而张奶奶的家属则认为善意拥抱不该担责,双方僵持不下。

  面对剑拔弩张的双方,法官助理通过分别倾听两家诉求,发现首要矛盾并非赔偿金额,而是“被忽视”的情感需求。

  王奶奶的家属陈先生红着眼质问:“张阿姨家连个慰问电话都没有,还要我们亲自上门要赔偿,这是几十年老邻居该做的事吗?”

  张奶奶的家属严女士也很无奈地解释:“我妈自己也疼得睡不着觉,我怕给他们添麻烦都没和他们说,白天也忙着照顾,本想晚上打电话询问的,结果人家先上门要赔偿了,还认为我们心虚。”

  原来,是这通“未拨通的电话”让矛盾激化,双方甚至想要对簿公堂。了解清楚事情全貌后,法官助理决定想办法促成双方和解。

  人情法理的平衡

  调解的关键不仅是化解纠纷,更是修复裂痕。待双方情绪平复,法官助理将他们请到同一张桌前。“陈先生,严女士白天忙着照顾扭伤的张奶奶,这才耽误联系。”法官助理举起居委会提供的就诊记录,“您看,张奶奶的膏药费单据还在这儿。”严女士连忙点头:“我昨晚确实想打电话,没想到您先来了……”陈先生低声说:“我当时在气头上,说话冲了。”误会消融后,法官助理引导双方关注两位老人的情谊,毕竟此次意外实非本意。而双方子女或因旅居海外,或因工作繁忙,难以为老人提供日常陪伴,更凸显了邻里互助的珍贵,这一视角成功缓和了双方的对抗情绪。

  于是,法官助理又顺势引导双方提出具体诉求。陈先生提出手术风险太大,他们倾向性选择保守治疗,费用大概1.8万元,希望严女士能够承担。严女士表示愿意承担部分费用,但1.8万元确实困难。

  法官助理建议通过订立调解协议一次性解决。双方没有明确反对,但却还有些犹豫。法官助理明白,金额分歧是最大的障碍,于是选择分步协商,围绕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纠纷中的过错认定及责任分担等问题,详细地向双方开展释法与说理。陈先生逐渐感受到,侵权责任的证明难度较高,愿意将1.8万元降至1.5万元,而严女士顾念王奶奶往日对自己母亲的照顾,心理预期也从8000元提升到了1万元。双方所预期的金额差距不断缩小,最终,协商同意以1.2万元的赔偿金额化解此次纠纷,这一金额既能基本覆盖治疗费,也不影响两家情谊。在人民调解员的见证下,双方当场签署调解协议,严女士也即时支付了全款。

  修复的邻里关系

  严女士转账提示音响起的那一刻,调解室里的空气突然松动了。严女士从包里掏出一盒膏药,轻轻推到陈先生面前:“我略懂中医,这是给我妈用的,对您母亲应该也有效,可以缓解点疼痛……”陈先生愣了几秒,接过膏药的同时向严女士道了声“新年快乐”。几天后,居委会也寄来了一封感谢信。

  花园凉亭中的拥抱虽引发风波,却也在多方努力下,让冰冷的赔偿数字化作互相体谅的见证,让邻里之情得以重建。这或许正是“乔法官工作室”扎根社区的意义——通过一次次手拉手交流、心贴心修复,让“枫桥经验”落实为市井巷陌的温情实践,让法治的微光,照亮每一个需要温暖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