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员播放“鸟叫实录”老人调整养鸟方式

“准妈妈”整夜睡不着 三只鹦鹉“制造噩梦”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3月18日 陈颖婷

恢复宁静的一楼院子

  □  首席记者  陈颖婷

  “那些鸟叫让我整夜睡不着!”孕妇许女士近乎崩溃,“它们是我的家人!”七旬老人紧握鸟笼钥匙。一场因鹦鹉啼鸣引发的“南北阳台拉锯战”,将两个家庭拖入长达两年的噪音漩涡。当法律无法强制“静音”,浦东公安分局六里派出所依托“三所联动”机制化解了一段长达两年的邻里纠纷。民警耐心调解,心理医生给已经陷入抑郁的孕妇“心理按摩”,调解员播放深夜“鸟叫实录”,最终让鸟笼乾坤大挪移——这场中国式邻里纠纷的破局之道,藏着比法律条文更温情的答案。

  “鹦鹉协奏曲”成导火索

  “它们一叫我就心跳加速,整夜睡不着,感觉脑子要炸了!”回忆起那段被鹦鹉“歌声”折磨的日子,许女士仍心有余悸。

  2023年,刚搬入新居的许女士夫妇满怀期待迎接新生命,却不料楼下刘老伯饲养的三只鹦鹉成了“噩梦制造者”。鹦鹉每日清晨准时开嗓,尖锐的啼鸣穿透楼板,让本就因备孕焦虑的许女士精神濒临崩溃。“最严重时我站在阳台上,看着鸟笼就想扔东西。”她坦言曾多次报警,甚至出现抑郁倾向。

  而楼下75岁的刘老伯同样委屈:“这些鹦鹉陪我十年了,孩子在外地,它们就是我的伴儿!”面对民警劝说,老人紧攥鸟笼钥匙,态度坚决,“送走它们等于要我的命!”一方是亟待安静环境的孕妇,一方是视鹦鹉如亲人的独居老人,矛盾如同绷紧的弦,稍有不慎便会断裂。

  “调解不是打擂台,得让双方都看见对方的难。”社区民警魏学青道出破局关键。六里派出所启动”三所联动”机制,更引入居委会与心理医生组建“特别调解组”。心理医生连续上门为许女士疏导情绪:“我教她通过白噪音分散注意力,也引导她理解老人情感寄托的不易。”

  与此同时,调解组对刘老伯发起“温情攻势”。辅警顾扬帆播放实录音频时,鹦鹉啼鸣声让在场所有人皱眉。“您听这声儿,要是天天在耳边响……”连续五轮调解后,老人主动提出:“把最闹腾的两只送亲戚家养,鸟笼挪到背阴的北阳台,再加层隔音棉。”

  南北阳台”乾坤大挪移”

  “现在鸟叫像背景音乐,听着还挺安心。”2025年2月,抑郁症状大幅缓解的许女士笑着指向北阳台——那里挂着改造后的双层隔音鸟笼,一只绿毛鹦鹉偶尔轻啼两声。刘老伯则展示了亲戚发来的视频:“那两个捣蛋鬼在郊区撒欢呢!”

  这场持续两年的“噪音战”,最终以充满烟火气的中国式智慧收场。“矛盾化解不是消灭差异,而是找到共情的支点。”调解员在案例簿上如是写道。鹦鹉依旧歌唱,却成了连接两颗心的特殊音符。

  【调解心得】

  “矛盾调解不是非黑即白的切割,而是寻找最大公约数的艺术。”六里派出所调解团队在案例复盘会上写下三条核心启示:以共情作针脚——心理疏导让孕妇看见鸟笼背后的孤独守望,让老人听懂深夜辗转的焦虑心跳;以空间换安宁——从南阳台到北阳台的三米位移,实则是法律刚性框架下创造柔性缓冲带的智慧;以联动织网络——警方、司法所、律所、居委会构成的“四维调解网”,让专业力量在恰当时机精准介入。正如那笼最终留在北窗的鹦鹉,基层治理的密码,恰在于用法治为经线、人情为纬线,织就一张既能承载个体诉求,又能托住社会温度的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