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霜越搽脸越黑?原是假货混进直播间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3月18日 王韵怡/王葳然

  □  见习记者  王葳然  通讯员  王韵怡

  “大牌同源”“工厂直营”?看到直播平台上的这些化妆品“秒杀”活动,你是否动心了呢?这很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套上了正牌化妆品的“外壳”。

  近期,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对一起假冒注册商标、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中的涉案人员提起公诉。

  直播间卖的品牌防晒霜不防晒

  李某标名下有一家直播平台网店,经营护肤品代理业务。2023年年初,林某想与李某标合作,在李某标的网店中挂上假冒某品牌的防晒霜进行线上售卖。为了拿到品牌方在直播平台的售卖权限,二人还采购了300余支该品牌的正版防晒霜。

  2023年3月,李某红向李某标毛遂自荐,称自己经营的公司能做出某品牌的假冒包装盒。李某标、林某觉得自己正好要做假货生意,便向李某红订购了4万个某品牌的包装盒和6万个透明标签,并答应事成之后给李某红10%的分红。至于防晒霜膏体和瓶身,林某又联系了陈某,并向其提供了某品牌正版防晒霜,让他按照样品批量生产。

  李某标和林某知道,如果想靠卖假货多赚一些,仅凭网店本身的流量是不够的,还需要联系一些网红主播带货,进一步提高影响力。于是,他们找到了某直播平台的负责人徐某。徐某利用自己在某直播平台公司内的影响力,顺利让李某标提供的假货出现在了直播平台的链接中。

  两场直播“爆单”后,李某标、林某想要扩大“生意”规模,为了便宜,他们找到另一个假货供应商,购买了7000余支假冒的某品牌防晒霜。但这批假货经过直播平台卖出后,有用户反馈使用后皮肤有刺痛感,并且防晒效果差。

  直播结束后,某品牌发现了这场直播中卖出的并非正品,要求直播平台立即停止与李某标、林某的合作,并撤销链接。但二人并未理会,继续开直播卖假货,直到某品牌向警方报案。

  成本十几元的防晒霜卖了1万余个

  到案后,李某标等人交代了完整的作案经过。据交代,他们在直播间卖的假货定价远低于某品牌官方定价,只卖39元,成本只要14-15元,有不少消费者看到如此低的价格后便会选择下单购买。

  截至案发,李某标、林某销售假冒的某品牌防晒霜共计13346个,金额共计81万余元,仓库中查获的假冒某品牌防晒霜数量6800个、唇膏19800个,待销售金额共计30万余元。

  宝山区检察院经审查认为,李某标、林某结伙,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特别严重,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以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对其提起公诉。

  徐某结伙他人,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情节特别严重,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以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对其提起公诉。

  李某红经营的公司及李某红结伙他人,伪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并销售,情节特别严重,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涉嫌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

  陈某结伙他人,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

  审理中,李某标、林某分别退出部分违法所得并预缴罚金。

  今年1月,经宝山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李某标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15万元;判处林某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并处罚金20万元。其他涉案人员还在进一步审理中。

  说法>>>

  检察官提醒,假冒化妆品不仅存在失效、致敏致痘风险,更可能含有有害物质,消费者在购买化妆品等商品时,应选择正规渠道,理性消费,仔细甄别。

  而制假售假的行为不仅侵害了品牌方和消费者的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生产经营者切莫为了一时利益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