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楼下噪音“拉锯战”升级为肢体冲突

“三所联动”化积怨 邻里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7月11日 章炜

  □  记者  章炜

  “两年了,楼上每天都很吵,我实在没办法忍受,都去亲戚家借住了!”饱受噪音困扰的王先生对着调解员大倒苦水。近日,虹口区凉城路街道一起因噪音引发的邻里纠纷治安案件,在“三所联动”机制的调解下得以圆满解决。

  原来,街道一社区内有楼上楼下两户人家,因长期存在的疑似噪音问题引发多起纠纷,经居委多次调解仍未能得到根本解决,此后矛盾冲突升级引发双方肢体冲突,凉城新村派出所接到警情后迅速介入,以治安案件开展调查。

  据悉,楼下住户王先生以噪音问题为由,与楼上住户多次发生争吵,辖区民警曾多次深夜赶赴现场处理警情。楼下住户指出,两年来自己因为噪音问题长期失眠,甚至一度在亲戚家借住,多次排查后怀疑噪音来自楼上。然而,楼上并没有解决问题的态度,三番五次协商后,噪音问题仍然存在。

  但是楼上住户认为,噪音并非自家发出,家里也没有任何引发异常噪音的设备,自己主动邀请民警上门检查,未发现任何异常设施设备,因此认定楼下住户是在无理取闹。两户人家各执一词,最初的友好关系也逐步恶化,“小矛盾”积攒为“大恩怨”,以致双方大打出手。

  面对这一棘手难题,凉城新村派出所迅速启动“三所联动”机制,联合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共同介入调解。调解过程中,三方各司其职,协同作战。民警负责固定证据,对涉事双方开展法治教育,稳定现场局势;司法所工作人员深入了解双方诉求,搭建沟通桥梁,开展多轮面谈;律师则就《噪声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解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调解初期,双方因噪音鉴定、伤情鉴定等问题争执不下,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然而,通过多次“背对背”沟通,双方真实诉求和意愿得到深入了解,两户人家均有协商调解意愿,且希望修复邻里关系,但对于部分问题仍然存在分歧。

  为此,公安和司法行政部门多次联合协商化解方案,几次前往鉴定中心咨询了解,并在双方的配合下上门现场查验。在充分了解案件缘由和事实之后,工作人员拟定化解方案,建议双方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考虑邻里关系,就本次治安案件先行调解,对于疑似存在的噪音问题,事后由各方共同努力,找出根源予以解决。当事人有感于工作人员的努力和支持,也认可了该调解方案,均决定各退一步,最后在工作人员的见证下成功达成调解。

  此纠纷的圆满解决,进一步彰显了“三所联动”在化解邻里纠纷等基层治理领域具备的制度优势,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增添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