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毒案中再现“熟人” 揪出隐匿九年的“TA”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7月11日 孙晓光/徐荔

  □  通讯员  孙晓光  记者  徐荔

  199.45克甲基苯丙胺(冰毒),如果流入市场,将有多少人误入歧途,会有多少成瘾者继续深陷泥潭?幸而,当年这批毒品很快便被民警截获,运输毒品者被逮捕归案。不过,毒品提供者却始终隐匿无踪,只有相关信息留在了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的“待查”名单上。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九年后,因为一个熟悉的称呼,该毒品提供者终于归案。这一案件获评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优秀侦查监督案例。

  “熟人”再现?旧案重启

  2012年3月中旬,在沪务工的张杉(化名)与返沪的姐姐张美(化名),将199.45克冰毒带入奉贤区时被民警抓获。如此大量的毒品从何处来,将至何处?姐弟二人承认自己运毒,却对上家的信息三缄其口。

  侦查人员发现,案发时间段内张美曾与联系人“新生”有过高频度的通话记录,然而,她却拒绝指认其为上家。由于缺乏有效证据,直至张家姐弟因运输毒品罪获刑入狱,该案毒品来源仍未破解,“新生”是否为该案上家存疑。

  考虑到毒品犯罪的特殊性,涉案人员有一定的再犯可能性,“新生”其人虽得以“隐身”,但其关联信息则被检察官记录在案,留在了待查名单上。

  九年后的一起容留吸毒案中,嫌疑人关某到案后拒不供述涉案事实。在依法调取和筛查其手机数据的过程中,一个叫“新生”的联系人异常醒目。这个“熟人”使承办该案的检察官周颖和检察官助理俞斯佳心中警铃大作。此“新生”是否为彼“新生”?职业敏感性告诉他们,这很有可能就是同一人!张家姐弟运输毒品案中的隐匿上家,无论是涉案毒品数量还是犯罪行为性质,都涉嫌重大毒品犯罪,具有追诉必要性。

  检察官立即向关某核实“新生”身份,同时决定收集线索,尽快起底旧案。经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共同研讨,检察官明确在案证据薄弱环节、论证侦查方向和补证可能性,认为具有追诉到位可行性。

  张杉服刑多年,本不愿回忆案情,检察官耐心说服教育并宣讲政策,最终他承认“新生”就是当年的上家。检察官又走进监狱,与侦查人员共同制定针对性审讯策略和提纲,突破张美口供瓶颈,获知“新生”真实姓名为葛某等重要信息。检察官立即向公安机关制发追诉文书。至此,旧案侦查工作得以再次启动。

  “旧人”到案  尘埃落定

  时隔九年,化名为“新生”的葛某终于到案!“抓人破案”难题虽已解,但取证定案又是一关。葛某自觉时过境迁,审讯初期含糊其辞,拒不承认有贩毒行为。

  面对“零口供”,检察官结合张美等人的供述,梳理当年的通话记录,推断出涉案毒品交易时间线,认为葛某确有重大作案嫌疑。

  然而,葛某辩解自己当时外出务工,不曾见过张美,后又称只是牵线介绍,没得好处。对此,检察官逐点击破,引导公安机关全面收集并固定证据。通过寻找葛某家乡的证人,证实葛某案发时就在当地,且张美曾到过其住所与之见面;核查葛某与供货者的朋友关系,从其介绍“生意”能免费吸毒的细节,认定葛某从中获益……陆续到案的材料形成证据链条,证明他就是前案上家!因葛某在促进毒品交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检察官认为葛某涉嫌贩卖毒品罪。

  在完善的证据体系面前,葛某最终承认犯罪事实并自愿认罪认罚。

  经过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法院以贩卖毒品罪判处葛某有期徒刑十五年。

  陈年的运输毒品案尘埃落定,关某也因容留他人吸毒罪获刑。

  说法>>>

  从彼时的一本办案笔记,到如今的线上共享数据库,陈年线索一朝牵发看似巧合,实为检察官对案件数据的“念念不忘”。

  2024年,检察官梳理了近十年毒品案件情况,汇总当前所有存在漏罪漏犯、存疑处理的毒品案件,通过建立在案毒品犯罪人员的“户口档案”和同案关系人的“重点人员档案”,升级为所有承办人共享可查的动态数据库。检察官坚持一案多查,从中碰撞出“似曾相识者”等同案关系人数据信息,进而发现监督线索。

  同时,检察官上下一体联动,助力研发“毒品犯罪新质化惩防系统”,积极与上海禁毒626平台数据对接,提升数据赋能法律监督能力,激活“沉睡数据”,切实提升追诉追漏成效,着力推进毒品犯罪全链条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