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老石库门的“新72家房客”生活

2018年01月05日 A02 :法治重点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2836

  花墙

  有序

  □法治报记者 夏天 摄影报道

  关于石库门,你知道多少?这里存在空间狭小、卫生不佳的弊病,但也有位于老

  城厢带来的交通、入学、就医便利优势,更有羁绊着数代老上海的里弄人文情怀。随着近年来本市老城区相关规土政策的调整,已不完全采取动迁一条途经。许多富有历史人文价值的老石库门已确定被保留。但对于当地居民而言,他们对改善生活质量仍抱有殷切期待,这对社区治理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近日,记者走进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贵州路居委会。这里由宏兴里、永康里等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数座石库门社区连成一片。南东街道通过与同济大学专业团队合作,并通过盘活公用空间、美化社区环境等“微更新”措施,在显著提升老旧社区生活品质的同时,也积极传承着老上海的弄堂文化。

  曾经“捂着鼻子”逃离

  年届50岁的李伟金是个地道的宏兴里孩子。他的父亲、祖父都生在这座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石库门里弄。“听曾祖母说,当时想住进来,至少得花2根金条,”李伟金向记者比划着2根手指,“隔壁永康里、永平里,当年住的医生、律师比较多。宏兴里 ‘白相宁(老克勒)’ 多。”

  李伟金未曾见过宏兴里的辉煌。从他记事起,这座昔日一门一户的“高端住宅区”,早已成为“72家房客”。唯有部分房间中,还铺着与宏兴里同岁的进口地砖,保留着造型古典的老浴缸。它们还在用褪色的纹饰默默诉说着旧日荣光。

  “所以你看,住石库门,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过倒马桶生活的。最早这里每家都有独立厨卫,后来住的人多了,才变成大家印象里那样。”李伟金说。他与记者分享了一则小事:“有小年轻跟我说起上班途径老石库门的经历,他嫌弄堂口的公用明厕太臭,每次都捂着鼻子跑过弄堂。我跟他说,我就在这种环境里生活到现在。以前我们宏兴里的公厕,是和垃圾房建在一起的,味道更大。”

  说起生活环境,话题自然转到老城厢居民关注的动迁问题上。对此,李伟金心情复杂。“你说新小区好吗?肯定好。但要搬去那么远、那么陌生的地方,我心里还是觉得害怕。”

  公用厨房里,谁家新做了热腾腾的菜肴,都会和左邻右舍分享一些。谁家有事需要帮忙,一声招呼,邻居们就动员起来了。更重要的,是老石库门的地理优势。“现在爸妈去医院,出门就是北京路,交通多方便?如果把我动迁到很远的地方,我还替爸妈担心呢。他们也住过我哥在外面的新房子,不习惯,又回来了。”李伟金说。

  微更新中注重人文传承

  直到最近,有建筑学家告诉他们,永康里有座2层楼房是1919年祥生公司的创办地。历经百年沉浮,如今祥生公司已发展为全国著名的强生出租汽车公司。李伟金说他没想到,一段近现代民族实业的发展史,就真切地发生在自家生活了4代人的地方。

  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名城,像贵州路居民区这样潜藏一段历史的老社区,在上海还有许多。相较于过去较大规模的动迁工程,如今上海正逐渐重视对现存老旧小区的“保护性传承”。对有迫切需要的社区采取“微更新”,成为许多老城厢居民的新选择——既能逐渐改善生活环境,又免于付出“从头适应”的代价。

  南京东路街道社区微更新项目负责人张译心告诉记者,街道在选择项目承接方时,注重1个原则,“他们应当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深刻理解石库门文化和上海里弄民俗。”

  同济大学建筑系童兵教授的团队,在对贵州路居民区开展微更新工程先期调研后发现,这里不仅有土生土长的居民期待改善生活环境,另外随着城市社会的发展,社区的居民结构也已悄然发生变化。外来租住人员逐年增多,老里弄文化也在逐渐变淡,“弄堂文化渐渐消失,我们希望营造更多共享生活空间,激发居民对弄堂的归属感。”设计团队表示。

  南东街道十分认可童教授团队的先期调研结果。张译心说:“他们深刻理解社区微更新的人文诉求,这是街道选择与他们合作的原因。”

  变亮变美变干净

  从北京东路850弄宏兴里入口起,记者看到这座石库门门廊已不再像过去那样阴暗、杂乱。墙壁被刷上淡黄、天蓝等温馨又素雅的颜色,富有年代特征的天窗透进明亮的光线。

  走向里弄深处,记者的第一印象是整洁。这里没有暴露在外的小便池、垃圾房污染视觉和嗅觉,没有淤积脏水的排水沟,也没有遮天蔽日的晾衣杆。取而代之的,是“修旧如旧”的淡灰色、红砖色墙面。墙壁上悬空式花坛和盆栽让里弄处处都有生机盎然的绿色。

  在主弄上方,记者看到架设了数座铁艺架。张译心告诉记者,此物兼具景观、花架、晾衣等功能。有了它,家家户户都能养起各自喜爱的盆栽、金鱼,摆放在这里,既不占用家中空间,还能美化里弄环境,更能起到分享乐趣的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石库门里建广场

  在主弄尽头,记者看到了近期见报较多的“共享客厅”。居委会方皖瑾书记介绍,这里原是居委会公共活动室,会定期举办一些茶话会、读书会等活动。“因为居民家里空间小,不方便会客,而在这里招待客人,既新潮,又漂亮。”

  至于传统的居民活动空间,经微更新改造,干脆开辟出一个活动广场。过去,这里被居民们用来停放非机动车,还随处可见飞线充电,杂乱不堪。现在,设计团队将这里改造成全里弄最开阔的露天活动广场,一座大型铁艺架横亘上方。张译心对记者说:“我都迫不及待想进入春天,看看紫藤花爬满架子,居民坐在花藤下打牌、聊天的景象了!”

  而原本停放在活动广场的非机动车,则被化整为零,疏导到居民区各个灵活的小空间。那里还设置了公用充电箱、雨棚等设施,不仅规整了居住环境,也有效减少了火灾隐患。

  化腐朽为神奇

  从新活动广场再往前,就是瑞康里了。据老居民回忆,原本这里有一扇大铁门,隔断了两个里弄的来往。微更新后,这里的大门被拆除,活动广场就建在两个里弄交界处,设计意图就是增进两边居民的往来。

  进入瑞康里,记者观察了公共厕所和垃圾房的改造。老照片显示,原先这里的公厕和垃圾房开口均朝向主弄。老居民说,过去风一刮,臭味吹遍整个弄堂。微更新后,通过调整建筑开口、采取封闭化设计等手段,彻底化解了原有问题。更巧妙的是,新厕所墙体上还预留了许多孔隙,以便绿植生长,将原本的不雅之处变为里弄口的“花坛小屋”。

  李伟金告诉记者:“微更新项目完成后,变化很大。从外面看,就像上世纪80年代造的公房小区。”张译心则告诉记者,贵州路居民区首期微更新项目,在全区同类项目中花费最少,“我们一致认为,简朴、素雅的建材更适合这里的整体风格。从新年起,微更新工作将聚焦居民楼道,如内部墙面、楼梯、公用厨房等,从而进一步改善居 民 的 生 活 品质。”

  2017年12月26日,来沪参加全国城乡社区治理创新现场会的各省市代表,分别前往本市各样板社区开展调研。大巴行驶在高架时,大家对上海壮丽的城市天际线赞叹不已。但当一路代表考察到宏兴里时,市民政局副局长高菊兰告诉大家:“刚才我们看到的都是上海现代、华丽的一面。但在这里,才是真实的老上海市民生活。过去,这里 ‘脏乱差’,但上海不会因为发展,而简单抹去石库门的弄堂文化。我们运用社区治理创新,就是希望这里的生活,能在新时代得到更高品质的传承。”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老石库门的“新72家房客”生活 2018-01-05 2 2018年01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