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新华社等报道
去年12月22日到24日,由北京零分贝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联合推出“分贝筹”网络募捐活动,号召网友帮助“同一天出生的你”,短短两天时间就募集到网友捐款250余万元。但很快,有网友发现受捐人信息涉嫌虚假,质疑“骗捐”,募捐被深圳市民政局紧急叫停。
连日来,“同一天生日”网络募捐事件引来舆论一片哗然。12月25日晚6时,深圳市民政局官方微博发布公告称,当天上午,深圳市民政局调查组约谈了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责令其立即停止“同一天生日”网络募捐活动。深圳市民政局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公告,称“深圳市民政局决定对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立案调查”。有律师和专家认为,此募捐项目既涉嫌违法违规,又违背慈善伦理。
【调查】
受捐者疑似“一人饰两角”
去年12月22日起,一个名为“分贝筹”的网络募捐活动在微信朋友圈中热传,号召网友帮助“同一天出生的你”。活动规则是:网友在活动页面输入自己的生日,系统会在366个贫困学生中自动匹配同一天出生的学生,点击“一元助TA改变命运”,即可完成一元捐赠。
根据活动页面上的介绍,登上页面的孩子个人受捐上限为1200元,如募集到的善款超过这个数额,其余部分将用于资助未登上活动界面的贫困学生。
然而,很快就有网友发现,至少有6个受捐学生疑似一人出现两个不同的出生日期,比如5月5日出生的受助人“阿豪”,与12月26日出生的“小豪”照片十分相似。网友们质疑,“同一年出生的你”网络募捐活动涉嫌利用虚假信息骗捐。
面对公众质疑,北京零分贝科技有限公司23日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通报称,“分贝筹”上所有受助学生都来自“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受助学生资料均由各地“驻村干部”和“结对干部”实地走访了解和拍摄上传。通报称,活动原计划在圣诞节推出,但工作人员为了测试效果提前转发到了朋友圈。因为内容还在测试阶段,因而出现了一些信息错误以及界面不稳定的情况,开发团队在得知消息后紧急进行协调优化。
到24日11时左右,募捐活动页面显示,活动已筹集善款2555898元,将全部用于2130名贫困学生一年的生活补助。同时,页面显示:“为了确保善款后续能够公开透明高效地执行,我们决定关闭本次活动筹款。”
捐款达到预计但未叫停
记者调查发现,首先该活动在项目设计、信息公开上存在明显不足。活动发起方在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此次接受捐款的孩子都来自云南省镇雄县,总人数将近400人,实际登上活动页面的共366名孩子; 如果这366名孩子个人受捐超过1200元(中小学一学年的学费),则余下的钱将转发给剩下未登上活动页面的孩子。
可从捐款页面流出后截至23日下午1点半,该活动已收到44万元的捐款金额。该金额已经可以覆盖到页面中存在的儿童,但主办方并未叫停。24日中午,捐款金额达到2555898元时,方在舆论质疑下将页面关闭。主办方此时声明,所有资金将用于镇雄县的2130名贫困学生。
然而问题是,孩子人数发生了巨大改变,为何不在之前就明确告知大家?
从慈善专业化的角度看,主办方发起活动之初,就应确认这是为特定儿童定向筹款,还是为不特定儿童筹款。如果是前者,额度满了之后应尽快停止; 如果是后者,也需要马上通知大家,否则就存在筹资超过预定目标的问题。
“瑕疵”引发对筹款质疑
“同一天出生的你”活动引发爆款的基础在于,一个个具体的儿童举牌在屏幕的一端和捐款人互动。不过,专家表示,儿童隐私过多地被暴露出来,也可能面临被侵害的风险。一般在儿童项目中,即便确认了肖像权的使用,但还需要尽量避免年龄、出生日期等太多细节被暴露。
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即贫困人口需要脱困,也需要尊严。一个孩子被打上了困难儿童的标签,并且面部信息和个人信息被过度曝光,这个标签可能将持续陪伴他一生。因此,在这种公益活动中,筹款并非唯一。专家认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多地保护受益儿童隐私,给他们一个有尊严的成长空间,这是非常重要的。总之,“同一天出生的你”策划精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活动产生的争议也需直面,不能忽视公益活动中的根本价值和伦理基础。
从凉山“假慈善”直播事件到罗尔事件,再到“一元购画”事件,一直到现在的“同一天出生的你”,我们发现,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公益组织在不断创新,将慈善活动搬到线上。带动公众捐款、帮助贫苦之人,这固然是好事,但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会将任何一点瑕疵转变为公众对整个行业的质疑,必须引起公益圈的重视和思考。
【律师】
企业募捐涉嫌违法违规
根据“分贝筹”项目所显示的公开募捐方案备案编号,记者查询到该项目由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在深圳市民政局的备案。备案信息显示,项目的公开募捐信息发布平台为“基金会、分贝筹项目微信服务号”。
实际上,项目是在“分贝筹”微信服务号上发布。该账号的主体并非具备公募资质的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而是北京零分贝科技有限公司。从账号主体角度而言,该服务号与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并无关联。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第三章第23条规定:“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并可以同时在其网站发布募捐信息。”2016年8月,民政部指定了13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
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郑子殷认为,项目发布信息的平台既不在民政部指定的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之列,也不是具备公募资质的慈善组织的官方渠道,而是一个企业为主体的微信服务号,有明显有违法违规的嫌疑。
去年12月24日晚,深圳市民政局官方微博发声:深圳市民政局已成立调查组,着手调查“同一天生日的你”网络募捐活动,调查结果将及时对外发布。25日上午,深圳市民政局相关调查组约谈了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责令其立即停止该网络募捐活动,并要求其提交募捐活动情况报告、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协议及所有公开发布的文件资料。26日,深圳市民政局决定对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立案调查。
【专家】
公布儿童信息侵犯隐私
去年12月26日晚,国家民政部在其官网发布《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回应“同一天生日”网络募捐事件》,称“同一天生日”网络募捐事件发生后,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于12月24日向深圳市民政局发出核查函,要求该局迅速展开调查,及时依法处理;深圳市民政局当日启动了调查,并迅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就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本次募捐活动涉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有关募捐信息发布的规定。本案具体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核实,民政部门将会及时公开处理结果。
而去年8月,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曾联合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在腾讯公益平台发起“一元购画”活动,筹得善款1500余万元,但因为行政管理费用所占比重较高、善款使用不透明等问题而备受质疑。深圳市民政局相关调查组负责人表示,“一元购画”的相关问题目前也在调查之中。
公益筹款人联盟项目负责人叶盈对记者表示,不管最终调查结果如何,“分贝筹”在集中时间里公布大量受助儿童的真实照片、生日信息和生活信息,有违慈善伦理。“即使真如主办方所说,所有孩子的照片和信息都获得了孩子监护人的书面授权,但孩子和家长真的明白这种公开意味着什么吗?”叶盈认为,这无异于大规模侵犯儿童隐私。
2016年11月20日第27个联合国儿童权利日,国际救助儿童会、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等联合发布 《儿童公益组织行为准则指南》,倡议所有关于儿童的宣传材料,包括纸质和电子材料,都以尊重儿童的最大利益为原则,采用适合儿童理解能力的表达方式; 不私自打听和泄露儿童的个人信息。
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表示,当前我国慈善事业虽然有了慈善法等法规保障,但在慈善伦理方面仍有欠缺,亟待指引,“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支持慈善机构成立联合性的组织,在慈善伦理方面制定规范和指引”。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