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非常阅读

讲述古今中外的“110”故事

2018年01月10日 B02 :非常阅读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2228

  郭文举 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6年9月

  目录

  上篇110历史渊源

  第一章 有关原始报警的故事

  第一节 烽火报警

  第二节 驿马报警

  第三节 钟声报警

  第四节 信鸽报警

  第五节 长跑报警

  第六节 信猴报警

  第七节 警犬报警

  第八节 纸卷报警

  第二章 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报警

  服务模式

  第一节 美国911

  第二节 英国999

  第三节 日本110

  第四节 德国110

  第五节 香港地区999

  第三章 中国公安110的前世

  今生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00报

  警电话

  第二节 中国公安110报警服

  务电话的诞生:广州110

  第三节 中国公安110报警服

  务电话的推广:漳州110

  第四章 中国公安110家族的

  “新面孔”

  第一节 网络110

  第二节 QQ110

  第三节 微博110

  第四节 微信110

  第五节 金融110

  第六节 企业110

  第七节 单车110

  第八节 草原110

  第九节 海上110

  第十节 边境110

  第十一节 空中110

  中篇110报警解密

  第五章110运行机制

  第六章110报警的正确使用方法下

  篇110创新发展之路后记

  【编辑推荐】

  ★作者根据多年从事公安110工作的经验,将古今中外与报警有关的内容,以及与110相关的知识在一本书中展现,较为详细及全面地介绍了公安110。

  ★《公安110》 是国内首部关于公安110的专著,无论是大众百姓,还是公安民警,均能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内容简介】

  110距离我们很远吗?不,它每时每刻都陪伴在我们身边。小时候,我们记住的一个电话号码往往就是110,因为简单、易记、有用!110,这三个数字深深地印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使好人安心,让坏人丧胆!110是每个人的“守护神”,维护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安全和稳定。然而,110又很神秘,我们并不了解它的历史、运行机制,不知道它的报警窍门、求救策略。关于110,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课题。

  《公安110》 是国内首部关于公安110的专著,作者历时五年,边学习研究,边出警实践,努力把公安110这一人们天天用得着却又不知其详的事物,进行全方位解读,既有渊源追溯,也有现实观照; 既有理论思考,也有实操技巧。

  【作者简介】

  郭文举,副团职军转干部,历任排长、副连长、指导员、政治部干事、学员队副政委、派出所民警、指挥部研究室干部等职,先后就学于解放军重庆后勤工程学院、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长期坚持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

  主要著作有《窑洞里的中国》(2004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军旅天空》(2005年中国文史出版社)、《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2013年中国商业出版社)。

  【先睹为快】

  烽火,古代军事上常用的一种信号传输方式,是指当敌人侵犯之际,边境士兵为了及时传递信息而制造的烟雾,烽火是以柴草、树根和动物粪便燃起的熊熊火光与浓烈烟雾为信号的。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报警。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烽火台内储柴草,当敌人人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邻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烽火又称“狼烟”。

  据历史记载,两汉时代的河西四郡(今甘肃省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都有烽燧台设置,而且规模很大。烽火台管理极严,号称“烽燧万里相望”,据说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举放烽火,昼夜不同,白天放烟,夜晚举火。此外,还采用各种不同的暗号表示进犯敌人的多少。

  烽火传递警情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几十万大军分路出击,以举放烽火作为进军的信号,仅仅一天的时间,这一信号就从河西(今甘肃省地界)传到千里外的辽东(今辽宁省地界)。由于烽燧报警迅速及时,直到明清时代仍然沿用不衰。

  笔者在甘肃河西走廊工作时,就经常与古代烽火台的遗迹亲密接触,这些斑斑驳驳的烽火台遗迹历经千年风雨的洗礼虽然已经是残垣断壁,但细细品味依然能够感觉到其当年建筑构造的宏大气势。事实上,古代烽火台遍布各边防要塞,不仅在河西走廊密布,在东部海防要塞也建有烽火台,用于传递海上敌寇入侵的消息。据说,渤海岸边的山东省烟台市就是因为明朝在那里设置狼烟台而得名的。

  烽火台是古代边塞的将士能够及时传递敌人来犯的警报信息而构筑的军事堡垒,是以柴草、树根和动物粪便燃起的熊熊火光与浓烈烟雾为警报信号的。每当有紧急战事时,第一座烽火台的哨兵便引燃燃料,白天时依靠散发的浓重烟雾传递信息,夜晚时则以熊熊火光传递信息,它们飞越过空旷的原野和高高的山梁,一个烽火台接一个烽火台地传递下去,使敌人来犯的消息得以快速地传递到都城和各诸侯封地。

  如今,每次来到110指挥中心大厅时,笔者总不免想起甘肃河西走廊依然耸立的那一座座烽火台遗迹,古人构筑烽火台是为了保家卫国,使边防军民能够及时有效地做好抵御外族入侵的准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110报警服务台是公安机关用现代高科技打造的用来维护稳定、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的联合作战指挥中心,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也许就是笔者一直以来会把110报警服务台与烽火台联系在一起的原因吧……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非常阅读 B02 讲述古今中外的“110”故事 2018-01-10 2 2018年01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