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金豪
她,从小在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溺爱下成长,家庭环境让她早早地就辍了学,辍学之后便来到了上海打拼……
而这样的童年,却给她之后的生活埋下了心酸的伏笔,来到上海之后,沉重的家庭负担让她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从而锒铛入狱。而在上海市女子监狱的这三年多,却是她脱胎换骨的三年……
因抢夺罪锒铛入狱
张梅,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兄弟姐妹共四人,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实农民。虽然说父母皆靠务农维持平时的家庭开支,经济较为拮据,但对于张梅,父母以及兄弟姐妹都是格外溺爱,平日里也疏于管教,张梅因此养成了养尊处优的性格,平日里行为缺乏约束,在读书的时候,更是每天得过且过,丝毫不把自己的未来当成一回事。于是,在初中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张梅就早早选择了辍学,比其他同龄人早一步踏上了社会。
读书的时候厌倦了每天坐在课堂里听老师讲课,而辍学之后,天天在家无所事事,也让张梅倍感无聊。那个时候,村里正流行到大城市打工,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对于大城市万般渴望的张梅当然不甘人后,决定背井离乡,去上海这座大城市闯一闯。
到了上海之后,张梅就开始了自己的打零工生涯。刚到上海没多久,张梅在打工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张梅的丈夫是个踏实工作的“老实人”,夫妻结婚多年虽然没有孩子,但感情稳定,丈夫对于张梅也是疼爱有加。
几年之后,一直没有生育的张梅夫妻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认领了一个孩子。但是,由于张梅自身文化水平低,又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张梅始终处于打零工的状态,想找一份固定的工作始终没有如意。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昂贵的教育费用成了张梅夫妻沉重的负担,有时候甚至连平时的生活费都难以维系。“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这个时候,张梅又遇到了下岗的尴尬遭遇,对于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2011年4月,张梅的人生迎来了一个转折点。因为没有正当职业,经济又十分拮据,急于想弄些钱解决家庭经济危机的张梅开始动起了歪脑筋。从4月到5月期间,张梅先后伙同他人多次以假装摸奖、押首饰中奖等方式,引诱路人前来摸奖,在路人被引诱将黄金首饰放到摊位上摸奖时实施抢夺。
2011年5月8日,张梅及其同案犯因形迹可疑被公安机关传唤后,均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鉴于这些犯罪事实,2011年10月24日,张梅被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认定为抢夺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5个月。
狱中心结被解开
进入上海市女子监狱之后,张梅的改造态度比较积极,她并没有类似于其他服刑人员服刑改造初期所存在的“叛逆期”,相反,张梅自入监以来就能认识到自己的犯罪事实对社会的危害性,认罪态度端正并积极书写认罪服法书,认真履行附加刑。她平日里学习态度也较为端正,虽然张梅文化水平较低,写字速度较慢,但是肯努力,积极进取,与其他服刑人员相处也比较融洽。同时,张梅平日里还能积极学习劳役技能,努力完成生产任务,遵守监规纪律。
照理来说这样的服刑人员是最让主管民警放心的,但是,细心的主管民警在工作中却发现,这名让自己“放心”的服刑人员在日常生活当中行为举止却有些怪异,经常会有发呆、流泪的现象,尤其是看到电视里有四五岁的小女孩的时候。另外,张梅每月都很急迫盼望能有自己的信件,收到信件后都有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主管民警及时发现了她这份“怪异”,多次与她谈话开导其思想,逐步打开她的心结,结果,主管民警发现了她对家人的那份愧疚。
正如张梅自己所说,年幼时父母对她的教育就很少,对其是放任式的教育方法,只停留于对她温饱的满足,而缺乏家庭的教育功能。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张梅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人格塑造,导致了她家庭意识和责任意识匮乏,这对她以后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张梅入狱伊始,她的家人也认为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不愿意来见她,这也成了张梅的心结。
主管民警了解到这种情况之后,先是鼓励张梅写信给丈夫,在信中阐明自己的悔过之心和愧疚之情以及对亲人的思念。同时,民警还积极与张梅的家属取得了联系,希望能通过亲情的力量让张梅重拾改造信心。经过几次写信和民警的沟通,张梅的家人打开了心结,重新唤回了家庭的温暖。入狱3个月,张梅第一次收到了丈夫的回信,让她高兴的是,几天后,丈夫还带着可爱的女儿来看了她。
其实,在张梅服刑的那段时间,让她最放心不下的还是自己年幼的女儿,虽然不是自己亲生,但是长时间的相处,可爱的女儿已经成为她最在意的人。张梅的锒铛入狱,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没有了经济收入。孩子正在上学,但这个困难的家庭却无法缴纳学费,张梅多次向主管民警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悔恨和痛苦,本想为女儿创造一个殷实的家庭,能让她安心读书学习,却不曾想这害了女儿也害了自己。
在服刑期间,张梅用自己的劳动报酬为自己交罚金,每月的消费控制在70元以内,想借此缓解自己家庭的经济压力。民警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与社会力量联系,帮助她争取到了上海市爱心帮教基金会“中华爱心教育基金”的助学金,让张梅女儿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对社会来说我是一个罪人,对父母来说我是一个不孝的女儿,对女儿来说我更是个不负责任的母亲,但是社会没有歧视我,亲人没有放弃我,监狱没有遗忘我,我一定要认真努力改造,遵守监规纪律,争取早日出去回馈社会。”对于主管民警帮助自己女儿完成学业,张梅感激万分。
随着生活困难的解决,张梅也看见了希望,终于重新树立起改造的信心。原先沉默寡言的她变得乐观开朗,并经常将自己女儿的近况与主管民警交流。张梅说,“我的主管民警曾告诫过我人有三知 ‘知愧’‘知耻’‘知恩’,这份珍贵的助学金温暖了我,以后我也会以自己的行动去温暖其他人。”
改造中提升自我
张梅的心结解开了,她的改造也开始走上了正轨。
张梅是文盲,由于文化水平低,法律认知能力差,对犯罪事实和犯罪危害认识不足,造成了她在社会化过程中法律意识缺失,形成了错误的社会化,自我标准与社会规范相悖。心结解开后,张梅积极参加“三课”教育和文化班,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进一步加深对于犯罪的认识,学习遵法守法的重要性。
狱内生活是张梅提升自己的关键时期,主管民警除了对她进行基本的“三课”教育外,还对其进行相关的文化班辅导,促使她提升知识文化水平和内在价值感。同时由于张梅缺乏一技之长,出监后难以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来源,对其再犯罪有极大的不可预知性,主管民警还通过技能培训的方式使她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也使张梅心理得到了成长,自我调适能力也增强了。
同时监狱为张梅等服刑人员提供了护工班、茶艺班、点心班等各项技能培训,由于张梅之前在医院做过保洁工作,对护理有着浓厚的兴趣,监狱以其兴趣作为出发点,积极鼓励她参加技术教育,使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为张梅出监后能够快速找到工作解决其就业难题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女子监狱改造期间,主管民警还格外重视树立张梅正确的价值观。由于从小父母对张梅的文化教育不重视,导致她在儿童“自我”和“超我”形成的关键时期未能形成良好的健全人格,在错误的是非观影响下对道德和法律漠视,在经济出现困难的情况下难以有效抵制外界的不良诱惑,从而形成某些畸形的利己主义和与社会主流相悖的错误价值观,对张梅走上犯罪道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针对这一点,张梅的主管民警积极对她开展思想教育和认罪悔罪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犯罪危害,积极书写认罪悔罪书的同时也树立起了用自己劳动赚钱的正确价值观。
张梅在其人生经历中从小未受过较大的挫折,但由于自己的失业,丧失了生活的来源,对她的打击十分巨大。在这种挫折的影响下她考虑的不是去找工作,而是通过非法途径获取钱财,同时入狱服刑对其原本稳定的人生和家庭来说也带来了挫败感。针对张梅的具体情况,在现实改造中,主管民警非常重视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严格管理培养起她承受挫折的能力。在改造中,民警让张梅认识到了什么是监狱,而自己又该走怎么样的路,心中有“畏”方可行之有“矩”。通过心理矫治的方式,张梅的受挫忍耐力也得到了增强,人格缺陷得以转变。
如今,张梅在黄浦区司法局安置帮教中心的帮助下顺利找到了工作,她的生活也一天天变得美好起来。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