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案多人少是上海法院长期面临的现实问题,随着立案登记制的实施,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一面是“敞开立案”,一面是“案多人少”矛盾突出。上海法院如何运用“智慧”,给当事人带来优质诉讼服务体验和实实在在获得感的同时,有效化解矛盾、解决纠纷?
记者近日走进本市多家法院,同众多诉讼参与人一起寻找答案。
浦东
从二维码扫码立案、ATM自助立案,到图文导诉系统,再到导诉机器人……作为全国收案量最大的法院,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不断创新立案方式,借力“互联网+”,为律师、当事人提供便利,有效地提升立案效率及诉讼服务体验。
二维码扫码立案 快!
1月9日9时30分许,上海中沃律师事务所律师郑冰洁赶到浦东法院立案大厅时,就背了一个小挎包,手上拿着手机。
“现在很方便,有这个就行。”郑冰洁晃了晃手里的手机,告诉记者。
在导诉窗口取了号,郑冰洁转身拿出手机,扫了扫大厅内的一个二维码。随后,在她手机上,弹出一个“起诉/执行”的登陆页面,郑冰洁在手机上点击后,便进入“立案”信息输入框。
根据提示,郑冰洁先后输入了原、被告等相关信息后,点击提交。她的手机上随即出现了一个二维码。当叫号轮到她时,她来到15号扫码立案窗口,向法官出示手机上的二维码。
记者在现场看到,从扫码到立案成功,整个过程仅约15分钟。
“这个真是又快又方便。”郑冰洁说,有些信息录入在家里甚至是地铁等交通工具上就能够完成。
数据显示,一年半来,浦东法院通过扫“二维码”共立案42624件,占同期立案数的20.19%。
除了扫码立案,为解当事人之急,浦东法院还探索法律文书自动生成服务。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或诉前调查令,符合要求的,系统可以自动生成财产保全裁定书、诉前调查令等,并能现场打印、送达当事人,真正让诉讼参与人“少跑腿”。
70起案件1小时“搞定”
记者来到浦东法院的自助立案室时,已经是10时30分许。可“ATM”机(自助立案设备)前,仍旧坐满了人。
张律师就是其中之一。
掏出律师卡放置在读取器上后,他根据说明一步步操作起来。信息登记、生效程序、申请执行内容等信息一一录入后,张律师点击了保存。页面上显示录入成功并生成了案号,前后不过10来分钟。
对于这样的自助立案方式,张律师用了七个字形容:“快速便捷,效率高。”
在自助立案室,记者再次遇到郑冰洁,她告诉记者,当天她还有一起涉车贷的金融借贷纠纷集团诉讼要登记立案,共涉及70余起案件。
“像这种集团诉讼,我们一般就在ATM机上操作,因为可以复制立案,我只需要变更当事人信息就行。”郑冰洁说,以往,像此类集团案件立案,即使在材料提前准备齐全的情况下,也至少需要花费一个上午的时间。“现在,70多个案子,差不多1小时就能 ‘搞定’。”节约了大量时间。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仅当天上午截至10时40分许,通过ATM机自助立案成功的就已经有将近50起案件。
记者了解到,目前,通过扫码、ATM及网上立案等自助立案方式的案件已占浦东法院收案总量比重超过50%。
除了自助立案系统,记者在浦东法院还发现不少“神器”。在浦东法院门口安检处,入口的玻璃门上张贴着一张二维码。这是该院新推出的二维码诉讼引导系统,当事人只要掏出手机扫一扫,就能一键进入语音图文诉讼引导系统,获知办事位置、行走路线、办理程序、文书样本、诉讼指南等信息。
立案大厅内,还有一个导诉机器人,能以问答的形式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诉讼服务。
少等30分钟的温度和获得感
作为全国收案量最大的法院,浦东法院去年全年共收案14万余件。
“我们的诉讼服务中心,平均每天要接待500余人次。”浦东法院立案庭庭长童凌告诉记者。
以往,在浦东法院600平米的立案大厅里,一面是“等待”,一面是“忙碌”。“当事人平均排队等待时间至少是1至1个半小时,立案庭的法官常常要到中午1点以后才能吃得上午饭。”童凌说,这样的诉讼服务,诉讼参与人体验不好,法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于是我们就想,怎么样运用互联网的方式,借用科技的力量,解决这一问题。”童凌介绍,现在,尽管案件有增无减,但诉讼服务中心内秩序井然。通过不断的探索创新立案方式,不仅减少了当事人排队等候时间,也提高了立案的效率,促进了双方的良性互动。
以二维码立案为例,可为前来立案的诉讼参与人节约30到45分钟的时间。
少等的30分钟背后,是诉讼服务体验的提升。让诉讼参与人感受到方便的同时,也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除了在“台前”下功夫,浦东法院还努力向“内”延伸。童凌介绍,在二维码扫码立案的基础上,该院还新推出“二维码自助送达”,当事人直接通过案件专属的二维码就能追踪案件诉讼、执行的全流程等。
普陀
对于当事人来说,不仅要求案件立得进来,最关键在于纠纷解决方便快捷。
如何才能快速解决当事人的燃眉之急?普陀区人民法院在全国首创“诉讼与公证对接机制”,并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将矛盾化解在诉前。
遗产继承不用诉讼
卢女士带着女儿小柏来到普陀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时,显得有些焦急。
她的丈夫于不久前因病去世,留下了一辆小轿车和一张沪牌。女儿小柏由于有一定程度的听力残疾,无法开车,因此卢女士申请继承丈夫的上述遗产。女儿小柏对此并无异议,但依照法律规定,卢女士必须出具相关法律文书,才能顺利继承。
普陀法院导诉台前,卢女士找到了“公证咨询”窗口。公证处相关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很快安排了“诉讼与公证对接工作室”调解员刘振明接手了卢女士的案件。
这是普陀法院在全国首创的“诉讼与公证对接机制”。当事人达成协议的,公证处出具公证书,一站式解决纠纷; 未达成协议的,固定事实及争议,快速导入诉讼。
按照原来的诉讼程序,卢女士要想继承上述遗产,必须走传统诉讼途径,约需要3-6个月的时间,需花费诉讼费约3000元。而通过这一机制,如果材料齐全,卢女士当天就能拿到公证书,最快2天就能顺利继承,且只需支付诉讼费1/4的公证费用。
“我和女儿其实又没有争议,也不想上法庭,就希望尽快办掉。”卢女士告诉记者,如果能通过公证解决,“就会方便很多”。
“缺了一份证明亲属关系的 《职工履历表》。”在工作室内,刘振明查看了卢女士提供的相关材料说。“因为涉及人事档案,社区不给调取,说要法院开调查令才行。”卢女士显得有些无奈。
“法院的静态证据调查组可以免费帮你调取。”刘振明告诉卢女士,相关申请材料移交后,调查组的同事会联系她。待材料齐全后,卢女士便可取得公证文书,法院将作结案(撤诉)处理。
这得益于普陀法院的静态证据调查机制。为了方便群众,将静态证据调查范围延伸至立案阶段。针对经济相对困难或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在立案时难以提供如人口信息、房产信息等证据材料的,纳入静态证据调查的服务范围。
去年全年,该院共收办理静态证据调查工单645件。
调解“私人定制”
记者在普陀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二楼看到,除了诉讼与公证对接工作室外,还设有其他不同类型的专业调解室。
保险、商事、医疗、机动车交通事故、劳动……不同领域的纠纷关系复杂、影响面大。法院打破繁与简的“简单分类”,根据案件类型、诉求特点、主体需求分层过滤,将各类纠纷分流疏导,让纠纷化解针对性更强,匹配度更高。
与此同时,普陀法院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借力诉调对接中心的平台集聚功能,以及各类专业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在信息和专业方面的优势,构建起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
10个不同专业的调解工作室,通过不同纠纷的“私人订制”专业调解,解决不同的“社会病”,使尽可能多的纠纷通过调解得到平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诉调对接工作机制让群众得到便利,群众无须多跑腿就能解决问题,这也能减轻法院工作的压力。”普陀法院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该院通过诉调对接机制,多元化解各类纠纷16702件。
【延伸】
浦东法院和普陀法院只是上海法院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上海法院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规范化为重点,以信息化为支撑,树立“把方便留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让服务成为习惯”的理念,按照“公开、公正、规范、高效、便民“的原则,不断规范诉讼服务大厅建设,完善立案登记窗口、诉调对接平台、12368诉讼服务平台、律师服务平台等,实现诉讼服务“全方位、零距离、无障碍”。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