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金豪 法治报通讯员 王燕虹
“我有错吗?别人欠我的钱,要了多少次都不还,还动手打人!他们几个人打我儿子,我当爹的能袖手旁观吗?这天下有没有王法?我钱没要到,人却被抓进来了。”他脸上淌着泪水嘶哑着嗓子喊着。
谈心室里,民警李保辉望着神情激动的服刑人员张某,心情沉重,如何才能引导这名服刑人员清醒地认识到犯罪危害,积极地投入监狱的改造,帮助他早日回归社会成了李保辉面前的一道难题。
民警工作手记一2016年7月11日
教育矫治工作中,时刻牢记安全底线。暴力犯罪的服刑人员往往性格冲动,易被激惹,需要特别关注,发现情绪异常要及时教育引导,避免出现自残或攻击其他人的行为,确保监狱监管安全。
——李保辉
盛夏,暑气逼人。
夕阳西下了,活动大厅里渐渐有些凉意,吃过晚饭的服刑人员在自由活动,有些在看书,有些在学习,还有些在打太极拳。背着四件套的民警李保辉正在大厅内巡逻,突然某个监房内传出激烈的争吵声。他下意识地停下脚步,循着声音迅速赶了过去。
在监房的盥洗室内,气氛剑拔弩张,原来服刑人员张某在洗碗时,与身边服刑人员因用水发生了争执。看到民警走过来,张某仍然激动地挥动着手臂,似乎情绪一时间难以平复。日常生活琐碎小事,为什么令张某反应如此的激烈?李保辉的心头涌上一丝诧异。
张某脸庞涨得通红,跟着李保辉走进谈心室。面对民警的询问,张某突如其来的一个举动让李保辉震惊了,坐在凳子上的张某突然间跳起来,仰面歇斯底里地大放悲声。越哭声音越大,张某似乎一时半会儿没有停下来的打算。张某悲恸的神情让李保辉陷入了沉思,任何一个人的行为都有其内在原因。
张某痛哭流涕,情绪突然失控,显然不仅仅是因为与其他服刑人员发生争吵。那么,是什么让张某情绪如此的反常呢?这是一个谜,那么谜底究竟是什么?望着悲恸欲绝的张某,李保辉凝神思索着。
原来张某入狱以来,由于对犯罪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认为法院量刑过重,心态失衡,因为生活琐事与他人发生摩擦,痛哭失声的背后,是无法面对入狱服刑现实的情感宣泄,实际上内心十分无助。
民警工作手记二2016年8月13日
加强普法教育,促使服刑人员真诚悔罪。通过监狱开展的系列法制工作,有针对性地对服刑人员开展个别教育,通过教育、规劝和引导,促使其对自己所犯罪行危害性有进一步认识,帮助其认罪悔罪。 ——李保辉
随着交流谈心,李保辉对张某有了深入的了解。张某是一个相当勤奋的人,心灵手巧,吃苦耐劳,年轻时拜师掌握了木工、厨师等手艺。十多年前,他拖家带口来到上海打拼,白手起家经营了一个家族企业。
张某原本心地善良,在社会上乐善好施,救济过不少困难的同乡。这次好心借钱给人救急,不料对方不仁不义欠债不还。张某带着家人在追债时与对方发生肢体冲突,混乱中造成对方人身伤害。
不知法、不懂法,不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张某,愚蠢地用以暴制暴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伤害了他人的生命,自己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虽然失去了自由,受到法律的制裁,他却没有丝毫认罪悔罪意识,始终认为自己主观上是无意动手伤人的。
张某认为自己的犯罪是由于被害人拖欠自己的欠款一直不还,而且每次催要欠款时对方态度都很蛮横。犯罪起因是临近年关需要给工人发工资,对方耍赖不还,纠集一群人殴打自己。张某一时气愤才被迫拿刀捅了对方。
当李保辉问张某主观上不想伤人,为何追债时带着利刃时,张某辩解道:“其实在外做生意随时会有风险,带着刀是为了防止遇到不测。”
张某反复表示自己很冤,认为被害人的死并非自己直接造成,是医院在救治过程中发生医疗事故所致。
听了张某牵强的解释,李保辉内心感到无奈,由于文化低,不懂法,原本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债务纠纷,张某却选择了用以暴制暴,还强词夺理地认为过错完全在被害方。
没有充分认识罪行危害的张某,在狱中服刑内心没有丝毫悔意。李保辉意识到,只有加强张某的法制教育,才能进一步提升他的法律意识,促使其认罪悔罪。
在监狱的教育礼堂里,张某坐在课堂上,双眼紧盯着白板,入神地听着讲师的耐心讲解,神情专注,这节课是监狱青年老师团民警讲授的 《法制教育》。
谈心室内,李保辉神情严峻地问张某:“参加法制学习有收获吗?债务纠纷可以用法律途径解决,为何要选择暴力呢?要债时随身带着利刃,是不是证明你有预谋呢?何况被害人虽然有过错,你也没权利结束对方的生命啊?”
面对李保辉一连串的追问,张某低下头沉默不语,脸上流露出愧疚的神情。
民警工作手记三2016年10月15日
通过情感宣泄,舒缓其改造压力。引导心情抑郁的服刑人员参加心理团训,由辅导员开展心理疏导,必要时转介给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进行心理咨询,逐步改善服刑人员的心理抑郁问题。 ——李保辉
一个接见日,大多数服刑人员兴高采烈地赶往接见厅与家人会见。张某却坐在角落里,若无其事地望着窗外。入狱半年多了,张某的家人都没有来看望他。李保辉留意到张某的眼中流露出落寞的神情。
又到了填写接见单的日子,李保辉递给张某一张接见单。张某的脸上浮现出惊喜和诧异,原来,经过李保辉的沟通,张某的儿子终于答应来探望父亲。
又是一个接见日,写了接见单的张某在接见厅等儿子。可是,眼巴巴地左等右等,始终没有看到儿子的身影。看到张某焦急的神情,李保辉赶回监区,并经监区同意与张某的儿子取得了联系,张某的儿子支支吾吾,表示自己已经谈了女朋友,担心她知道自己父亲在监狱坐牢会和自己分手。听到张某儿子的解释,李保辉和张某的儿子约定,就说坐错了车,今天赶不过来了,剩下的事情就由他来处理。
接见结束,监区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如何处理张某家人不来探望这一突发情况。会议讨论决定将这一消息保密,再想办法做张某儿子的思想工作,想方设法开导其来探望父亲一次。
多次做张某儿子思想工作无果之后,李保辉认为应该将事情的真相告诉张某。因为张某开始怀疑儿子不能来探望自己的真实原因。当得知真相之后,张某坐在凳子上沉默半晌,失望重重地击中了他,整个人似乎瘫下去了。
为改善张某的心理压抑问题,李保辉引导张某参加心理团训,通过情感宣泄,舒缓改造压力。其间,关注张某的情绪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必要时转介到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进行心理咨询。李保辉运用心理咨询中的同感技术,对张某的遭遇表达了深切的理解和同情,进一步增进互相信任,拉近了与张某之间的心理距离。
通过多谈心、多交流,李保辉还引导张某面对现实,鼓励其与儿子进行书信、亲情电话沟通。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随着与儿子情感沟通的增进,李保辉发现,张某脸上笑容渐渐多了,经常与身边的服刑人员交流些读书的心得。
民警工作手记四2016年11月4日
解决合理诉求,体现人文关怀。从关心服刑人员的情感入手,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切实关心服刑人员的身体,及时带其去医院就诊,帮助其克服病痛,更好地融入到目前的改造环境中。
——李保辉
查看张某的病历本,李保辉发现,张某视力差,患高血压、心脏病、胃病等疾病。在日常的交流中得知,年逾五旬的张某腰椎不好,天气凉了身体就会感到不适。在与李保辉的交谈中,张某还偶然流露出悲观的情绪,认为自己刑期长,疾病多,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家。
为了打消张某对人生悲观的念头,李保辉通过推心置腹的谈心,走进张某的内心,努力与其建立相互沟通的心桥。李保辉肯定他的闪光点,鼓励其参加监区的文娱汇演、多读有益的书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乐观面对回归生活。
因为张某入狱前是一家企业的管理人员,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较强,李保辉还鼓励他真诚悔罪、切实平稳投入改造,服刑期间发挥自身特长,规划出自己的长远改造计划,循序渐进实现改造目标。
在交流谈心时,考虑到张某的身体因素,李保辉会控制谈话时间,每次谈话会观察张某的神态,如果发现张某身体不适,就会及时主动结束谈话。
李保辉还有针对性地对张某开展健康教育,帮助他在图书室借了有关医学方面的书籍,并鼓励他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安排医务人员定时为张某测量血压,季节变化时关注其身体健康状况。同时在生活上对他的合理需求给予适当照顾,考虑其腰椎有旧伤,阴雨天安排其卧床休息,帮助他树立改造信念,积极投入到现实的改造生活中去。
一天深夜,张某突发心脏病,经过医生紧急抢救,终于在清晨转危为安。李保辉一晚上没有合眼,陪在张某的病床前,紧急联系张某的家人来医院。当张某睁开双眼时,脸上的神情充满惊喜,自己的病床前围拢着久别重逢的亲人。紧紧握着亲人温暖的手,张某脸上流下了激动和幸福的泪水。
令人感到可喜的是,在一年的改造生活中,张某逐步融入了监狱的改造氛围,在监狱组织的读书分享会中获得了好名次,在监狱组织的文艺汇演中表演的节目,还获得服刑人员的一致好评。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收获身边人的肯定、自信满满的张某目光中充满了坚定,面带微笑地说:“‘冲动是魔鬼’,只有知法、懂法、守法,才能走出精彩的人生。多读书、多学习,希望回归社会时,能够走出一个新的天地!”
经过李保辉用心的教育矫治,张某发生了很大转变:通过监狱心理健康指导室SCL-90量表测试表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改善; 能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认罪悔罪意识有所加强;虽然与他人偶有争执,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没有发生严重违纪行为。
在李保辉的耐心教育下,张某还认识到自己所犯罪行的危害性,主动递交了认罪书。在监狱认罪悔罪评估会上,他表达了对被害人的愧疚,承认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和对法院的判决表示认可,并主动履行了民事赔偿。
李保辉认为,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善于把握服刑人员改造中的小细节,从一个个微小的细节中捕捉教育改造的时机。要以情感人,用发自内心的感情去关心服刑人员,走进他们的内心,进一步建立起相互沟通的桥梁。教育矫治工作绝非一人之力所能为,必须整合监狱和监区多方面的力量,才能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