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市政协预备会议的第一个下午,我就“被采访”了。
事情要从会议的记者工作区说起。会务组就地取材,将记者工作区设在党校图书馆内。这里的桌椅刚好够用,但想用台式电脑需排队。我急着查阅一位委员的提案,可发现台式电脑全部满员。
这时,我发现两名少年在一台电脑前上网。我心中暗喜,走上前拿出大叔式的慈祥:“小朋友们好,叔叔是记者,想急着发稿,可以让叔叔先用一下电脑吗?”“可我们也是记者呀。”小朋友们的回答让我的大脑暂时陷入短路。小朋友们还出示了胸卡:少年记者团。孩子们的带队老师闻声而来。她从我身上发现了新闻点:“我们采访一下这位记者叔叔,真正的采访是怎样进行的?”
本着培养新闻后备人才的责任意识,我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简单的采访实务课。出于职业习惯,我也反问了孩子们一些问题:“你们关注哪些方面的提案呢?课业压力问题?”
孩子们果然打开了话匣子。“学校现在也注重快乐学习、兴趣学习了。”还有孩子表示,在她的课外作业中,就有老师根据其本人的兴趣安排的内容。
“那你们对中考怎么看?愿意选择职业化教育方向吗?”我继续问道。这一次,孩子们的回答就一致了:“不愿意,我们更想考一所好高中。”不过孩子们也补充道:“我们在学校听过宣传,不要把职校变成‘差生的分水岭’之类。”
联想起在刚才的新委员见面会上,严琳委员表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转变对产业工人的观念”,第一次采访“两会”,我就看到两种观点的碰撞。
(记者 夏天)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