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陈颖婷
在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浦东新区代表团的会议室内,每位与会人大代表的桌上,都放着一本《上海市地方性法规汇编》……厚实的读本,记录着近年来上海人大立法工作扎实推进的点点滴滴。
昨天下午,各代表团分组审议了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记者注意到,代表们聚焦“立法后时代”。代表们一致认为,应更多关注立法之后的效果,这样才能让法条真正发挥作用。
定期开展立法后评估
“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反映了过去5年上海人大工作的卓越成绩,我是一名连任代表,从过去到现在,见证着人大工作越做越好。”今年是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陈必壮当选市人大代表的第11个年头,从人大工作报告的云云数据中,陈必壮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地方立法工作的诸多成效。
“成绩有目共睹,现在立法后评估是我比较关心的一大问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必壮以控烟条例为例,“现在是对室内场所全面控烟了,那面上禁烟的情况好吗?像酒店房间,到底是属于私人空间还是公共空间尚有争议,那‘禁烟令’ 在各大酒店实施得又如何呢?”陈必壮认为,像这些问题,就需要定期跟踪立法之后的效果。
“立法后评估可以有助于发现法条中哪些方面执行得好,哪些方面又差强人意,这是地方立法完善的一个过程。”陈必壮认为,针对发现的短板问题,可以在未来补充完善,对不符合上海实情的法条也可以做相应调整。
关注供给也要关注供给后效果
陈必壮代表所关注的问题也得到了市人大代表金煜的认同。作为一名来自金融行业的人大代表,营商环境是金煜较为关注的。
金煜认为,营商环境和立法之间也是密切相关的。“营商并非简单和政府打交道,营商环境包括金融的生态环境、也包括城市的法治环境等方方面面,人大在其中应该研究为优化上海的营商环境做什么,既要关注制度供给,也要关注供给之后的效果。”
在浦东新区代表团的小组审议上,市人大代表王涛同样提到,应更多关注法条的运用程度。“哪些法条经常被反复使用,哪些又是属于休眠状态?理清楚这些问题,对于今后修订条例,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王涛还提到,在这本厚厚的《上海市地方性法规汇编》中,部分条例在群众间的知晓率还远远不够。“比如食品安全、医疗救助,这些民生领域的法规是老百姓感受比较深的,但是有部分法规在宣传上还存在着相对不足,没有最大化发挥法条的作用。”
执法主体的欠缺影响立法效果
除了立法后效果,人大代表们也非常关注法条执行主体以及基层民主建设等问题。
市人大代表张立新在审议人大工作报告时也谈到了“禁烟条例”。张立新认为,相较于烟花爆竹管控以及交通大整治,禁烟条例相对管控较弱。“因为前两者的执行主体是公安,违法必抓、力度很严,但反观禁烟条例,尽管到处是标语,但是谁来罚款,如何抓现行,其实落实得并不好。”张立新说,甚至于在部分法规中,仅仅是一句“相关部门执行”,对于禁止性规定而言,缺乏执法主体,其实很难起到好的效果。
同时,张立新针对小区物业管理混乱的问题,也谈及了“基层民主建设”的想法。“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小区内,有选举出来的业委会和居委会。但是切身的感受是,小区物业管理很混乱,由此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张立新呼吁,从生活的小区起步,未来人大要加强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