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截至2016年底,我国在册吸毒人员达250.5万余人。居高不下的复吸率,日益激增的收戒量,汹涌的毒情,复杂的舆情,吸毒者逐渐被掏空的身体以及越来越脆弱的心理,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共同难题。
面对难题和压力,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下简称“女所”)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截至2017年7月21日,女所已累计实现34年场所持续安全稳定。多年来,女所输出了众多的戒毒康复者,其中最长操守保持者有21年之久。
是什么让女所人能有如此优秀的成绩?2017年12月,“致敬·不忘初心的本色——上海市女子戒毒所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以下几个关键词解锁了女所的成功“密码”。
关键词
认真
在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就是,“你像一个女所人,带有女所人特有的气质、风采和烙印。”而这种独特的“女所范儿”用两个字来表述,就是“认真”。
什么是认真呢?女所人的回答是“处处用心,时时尽心”。这种认真,体现在女所“四防”安全无事故34周年的警示牌上,也融入到了每一名民警日常行为的点点滴滴中。
在女所,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本小便签,在它的背后,承载的是女所特有的“便签文化”。
在这本小便签本上,记录的是各项执法规范,提醒自己执法不能有漏洞; 及时记录好小组学员的戒治动态; 她们也会时时查看还有哪些任务没有完成,要求自己今日事必须今日毕; 收录前辈的经验分享与工作提示,避免重蹈覆辙也是小便签本的功能之一……
即便身处信息化的时代,女所人依然爱用便签,随走随记的习惯始终没有变,便签也渐渐成为了女所“模式”和“标配”。
在民警冯丽萍的便签上,有一页写着“8月7日接新收,发现违禁品,新收检查要仔细!”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在新收戒毒人员中常有人想私藏点儿违禁品,而冯丽萍火眼金睛,总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异常之处。就在那天,经验丰富的冯丽萍发现戒毒人员张某神色慌张,问她什么都不肯开口,可张某并非聋哑人。
冯丽萍起了疑心。
“把嘴巴张开!”冯丽萍突然的一声指令让张某下意识地张开了嘴。冯丽萍发现,在张某牙缝里,竟然藏了一根铁丝。即便铁丝只有短短一厘米,可若不及时排除隐患,酿成的后果将难以预想。
在工作中,民警们还曾发现各种五花八门、层层伪装的违禁品,若不是她们一丝不苟的认真劲儿,场所的安全防线又岂能固若金汤?
据介绍,女所人不离身的“小便签”会慢慢变成“大本子”,便签中记录的内容会被汇编成集“警示录”“计划表”“备忘录”“错题集”等多重功能于一身的“宝典”,它承载着女所人脚踏实地前行的轨迹,也是女所人时时刻刻与自己较真儿,不愿错漏任何细节的自我加压。
“认真”二字早已成为每一位民警的家常便饭。也许有人会说,天天这样累不累啊?但在女所人看来,这种观点的存在恰恰说明“认真劲”对于浮躁的社会是一味清凉剂,冲散所有浮躁,帮助她们以清醒头脑迎接挑战。
关键词
责任
在女所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有一个小女孩让人印象深刻,她是民警柴晓宏的女儿楠楠。楠楠向观众们讲述了发生在2015年10月的一件“小事”。
那天,只有8岁的楠楠要进行眼部手术,柴晓宏原本答应陪她做手术,可是手术前楠楠并没有等到妈妈。手术后的几天,楠楠故意不理柴晓宏,跟她赌气:“我不需要你的照顾。”
楠楠说:“后来,爸爸告诉我,妈妈很爱我,很心疼我。可是,妈妈是一位警察,她不是我一个人的妈妈,还是很多特殊人的妈
妈,她们也需要妈妈的关心。”
原来,就在楠楠手术那天,柴晓宏正准备交接班,戒毒人员陈某却因琐事与他人发生争执,状态令人担忧。作为主管民警的柴晓宏立刻赶到现场,将陈某带到了谈话室。这一谈就谈了三个多小时,直到陈某心情平复。柴晓宏一看时间,坏了,已经中午,楠楠的手术早就开始了。心急如焚的柴晓宏顾不上吃饭,就急匆匆赶往医院。
而这仅仅是柴晓宏工作14年以来的一个小片段。柴晓宏的丈夫是一名交通警察,结婚12年来,他们的日子就在值班、加班、执勤中度过,碰上节假日或重大活动,更是忙上加忙。
虽然嘴上说着赌气,但楠楠早已在父母的影响下养成了独立、坚强、乐观的性格,她也在舞台上大声说:“我知道,爸爸妈妈都很忙,但是他们都非常爱我。我长大了,也懂事了,我想大声的告诉妈妈,我为有你这样的警察妈妈而感到自豪。”
其实,柴晓宏也想多些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可是,只要穿着这一身制服她就还是一名戒毒民警,就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职责。
像柴晓宏这样尽责的女所人还有很多,比如陆小娟。她虽是个“半路出家”的女所人,但2011年开始工作至今,她早就成为一名“行家里手”了。
2017年9月,新入所的戒毒人员宋某情况不稳定,情绪多变。曾有一度,宋某还歇斯底里:“我要出去,我不想关在这里,你们谁也管不了我!”
为了控制事态发展,陆小娟一马当先,主动要求去会会这块“硬骨头”。一次次的谈话交流,一点点的攻心,宋某还是有抗拒、有不屑。这些都没有让陆小娟退缩,她
坚信世上没有打不开的心墙。
路晓娟的丈夫也是一名戒毒所民警,那时他正在异地执行任务。为了确保警力,路晓娟经常主动留下来值班加班,还和同事开玩笑:“我现在可是单身,老公不在家,儿子也上学去了,帮姐妹们多值几个班是小事情!”就这样,她忙碌着,但她却忙得没时间整理新家,忙得将年迈体弱的父母托付给姐姐姐夫照顾。
陆小娟忙着一遍遍拨打宋某家人电话,联系社区民警、街道、社工。通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突破口。陆小娟一次次地联系宋某女儿,反复做她的思想工作。宋某女儿也从最初的冷漠、不待见,最后被陆小娟的认真执着打动了。那天,宋某的女儿来了。整整半个小时,电话两端的母女俩泪流满面,所有的误会、隔阂如阳光下的坚冰,消失了。
而在报告会的舞台上,陆小娟的丈夫也为妻子送上了鲜花,代表所有的丈夫、所有的戒毒所民警向女所人致敬,敬佩她们用看似柔弱的肩膀挑起了沉甸甸的六个大字:责任重于泰山。
关键词
创新
2014年6月,女所驶入了专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全速发展的“快车道”。参加戒毒局三级警戒架构、诊断评估机制、期段式戒治体系、培训分中心建设等多项试点工作; 打造了集教学、习艺、生活、康复为一体的“四区四中心”戒毒功能布局……
在女所的众多创新工作中,个别化康复矫治方案不得不提。
女所注重因人施教,10年前就首创个别化康复矫治方案。一人一册、一人一案、一人一治,实现“私人订制”。不过,女所人也知道,个别化矫治是一项“软学科”,不会落地即见效,个别化矫治要内心强大。
多年来,女所坚持依托科学多元的个别化分类体系,形成“一人一案”的诊断——矫治——支持工作模式,并积极致力于丰富完善案例库建设。她们坚信,个案化教育是对戒毒人员心灵和人格的重塑,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鞭策她们戒断毒品,还要尽可能教育她们成为幸福的人。
女所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是三级警戒架构最为重要的技术支撑,是现代警务机制建设的又一项创新性系统工程,更是戒毒发展向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迈进的又一大步。为了跨出这一步,信息技术科科长任杰以及他所带领的团队,几乎放弃了所有休息时间,跑遍了沪上的一线互联网企业“拜师”,遍访了兄弟单位取经问道,他们顶着堪比“小米加步枪”的条件,通过全所全条线部门紧密配合,短短一年时间,有效利用多方资源完成了“一大平台、三大系统、十八项子系统”的开发应用,凭借“大、云、平、移”的技术给三级警戒架构注入鲜活的“血液”,使整套场所警戒机制有序运转。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帮助戒毒人员走过灰暗从前,走好戒治当下,走向光明未来,这也是他们创新手段不竭的动力源泉。
女所人以回归期教育为突破口,打造“新生,从这里启航”回归教育指导中心。根据“课堂教学——回顾体验——点亮心灯——毕业典礼”的回归指导路径总体布局,首创“我的健康我做主、我的警官我的组、我的亲人我的家和戒毒路上不孤独”个性化回归教育模块。最后通过“毕业典礼”的仪式,让每一个学员坚持初心,坚定地走向新生。
关键词
温度
讲述女所温度的是一位曾经的戒毒人员,如今的禁毒志愿者——叶雄。叶雄走出女所16年了,16年来,她从“受助者”成为了“助人者”,体验了生命重建的喜悦。
叶雄曾被媒体形容“从地狱爬回来的禁毒天使”,对这个“爬”字,叶雄有自己的理解,“一个坠落地狱的吸毒者想重返人间,一定是爬着回来的,在爬的过程中还必须有人扶、有人推、有人引……”
上世纪90年代初,叶雄的男朋友开始吸毒,为了证明毒是可以戒掉的,叶雄也开始吸毒,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为了吸毒,叶雄花尽了做生意赚的钱,开始变卖东西,最终卖掉了女儿的钢琴及她的保险,还卖掉了饭店和房子。
难以承受的经济压力、身体病痛、社会功能的退化,让叶雄认清了毒品的真面目。她也想戒毒,但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她几乎绝望了。她常常会在内心里呼唤“有谁可以救救我!”
2000年,叶雄被送强制隔离戒毒。当她被带走时,女儿才10岁。叶雄现在还记得当时的画面,女儿静静地望着她,不哭也不闹,只是轻轻地问了一句:“妈妈,你走了我怎么办?”这句话就像在叶雄心上敲上了一颗钉子,因为叶雄觉得自己永远都回答不了……
怀着忐忑、恐惧、绝望等种种复杂情绪,叶雄走进了女所的大门,她一度想“就这样慢慢熬吧,熬到老,熬到死”。这时民警楼培华走进了叶雄的生命,从关爱入手,对她进行了系统的心理疏导,协助她度过了痛苦的心理调整期与角色转换期。
刚入所时,叶雄曾问一名戒毒人员:“毒到底能戒吗?”她用极冷漠的口吻答道:“一百个人中九十九个人是戒不掉的。”
“那还有一个人是怎么戒的呢?”叶雄天真地问。
“那个人是死人。”
这冷冰冰的答案像一道阴影让叶雄挥之不去。欣慰的是,在与楼倍华的一次谈话中,她坚定地对叶雄说:“假如这个世上,真的只有百分之一的人能成功戒毒,我希望你能成为那个人。”这句话成了叶雄康复的一个重要目标。
也是因为楼培华的鼓励,让叶雄找到了未来努力的方向。因为楼倍华曾经对叶雄说过,“我真的很希望你能成功康复,不仅可以使这个群体看到希望,也为我们鼓鼓劲。我对你有信心,如果今后你康复了,完全可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来自女所民警的爱与关心并没有因为叶雄出所而画上句号。刚出所时的境遇差点让叶雄的心又坠落到绝望的深渊。这时,女所民警们通过写信、电话等方式鼓励她要坚持下去。让叶雄感觉份量最重的一句话是:“我们相信你”。如今这些信叶雄还珍藏着,这些信一直保持着它特有的温度。
从2005年开始,叶雄就以一名禁毒志愿者的身份帮助和她有相似经历的人们,也让他们感受到女所人曾带给她的温度。
“我要谢谢女所民警,当我想采摘一枚红叶时,她们给了我整个枫林; 当我想收获一缕春风时,她们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叶雄说。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