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胡蝶飞 季张颖 夏天
“安全是城市运行的生命线,也是城市腾飞的‘起跳板’。正如李强书记多次强调的:安全是‘1’,其他工作是‘0’,没有安全,后面的‘0’再多也无用。”今年“两会”上,市政协委员、静安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陈永弟作大会发言时说。
从出行安全到食品安全,从社区安全到城市安全……上海的超大型城市安全要靠精细化管理来保障。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聚焦安全问题,为精细化管理建言献策。
【公共安全】
城市安全管理难度大
代表建议:人大开展城市安全专项监督
鉴于城市安全的重要性、上海超大城市安全管理的难度大,且城市安全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许丽萍代表建议本届人大常委会加强对城市安全工作监督,以保障本市城市安全管理向“法治化、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许丽萍代表看来,上海是个超大城市,随着城市人口、功能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运行系统日益复杂,密集的建筑群(包括许多超高层、旧式里弄)、纵横交叉的基础设施(部分基础设施已老化)、2400多万常住人口。如何保障其安全有序运行,城市管理面临巨大的挑战。“城市安全是个精密的网络,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就可能引发风险事件或事故,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控制城市安全风险发生概率难度大。”许丽萍代表认为,城市安全对风险事件尤其是事故是“零容忍”,而这需要政府主导、企业发挥主体责任、全社会有效协同。
鉴于城市安全管理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许丽萍代表建议本届人大常委会加强对城市安全工作的监督,根据本市工作实际,采取专项监督方式,对城市公共安全及风险防范工作开展监督,监督重点主要包括:对消防安全、地铁大客流疏散等方面进行监督。监督内容包括:有关城市安全方面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城市安全的责任体系、城市安全管理的标准化体系、城市安全风险的清单与对策措施、科技与信息化对城市安全管理的支撑情况等、城市安全的应急响应等。
【社区安全】
特种车辆“难进”小区门
代表建议:严查违停 确保出入口畅通
“有市民反映了这样一件事情,家中老人突发中风,打120后,救护车及时赶到。但由于小区夜间停满车,连小区出入口都被堵,造成救护车开不进居民小区,只能靠人背抬出去,导致老人病情加重,影响有效救治以及术后生活质量。”今年上海“两会”上,市人大代表提交的代表建议之一就是如何让有关救护车、消防车等特种车辆能顺畅地进小区。
周宏代表表示,他从一年前就关注居住区乱停车问题,此次与代表意见一起提交的还有一份黄浦、虹口、宝山、普陀等部分小区停车情况的调查情况报告,有些小区地面违法停车数相对于地面规划车位,违停超过400%以上。
周宏代表指出,上海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救护车进入居民区会越来越多。为此,在上海市卫生急救中心(120)的支持下,于2017年11月25日通过120的31辆救护车做了一次抽样调查,这些救护车在市区一整天24小时进居民小区出车数257次,其中进小区困难数98次,占38%。这也意味着,大多数情况下救护车开不进小区,因为小区内道路被车占领了。
与相对小巧的救护车相比,“大个子”消防车遇到阻碍的情况则更为普遍。
在他看来,相关法律法规有很多,但小区车辆违停的状况不仅有原先住宅区规划满足不了私家车增长的客观原因,同时也有缺乏严格的监管和重视不够造成的原因。虽然不少商品房住宅区根据业主大会规定,有按照先后顺序发放固定停车证的做法,但是一些物业管理人员借此找到“寻租”空间:私下允许新增车业主或者租户享受拥有固定停车证待遇; 或虽没有固定停车证,但是允许乱停但是不给发票; 收钱收钥匙帮助违法停车和挪车等等。
为此,周宏代表建议在全市范围调查居民区违法停车情况,摸清全市居民住宅区违法停车实际情况。同时,相关部门应把居民住宅区道路通畅作为城市安全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严格规范居民小区内道路使用,保证安全,确保小区出入口畅通,确保每幢楼消防车、救护车能够到达,同时消防车有作业场地。建设、交通、公安、消防等部门联手在规划停车位以外严格划定每个可以停车的区域和数量,小区发放固定停车证不得超过停车位总数。“这个城市需要法制和规则,不能停放的就坚决不准停放。只有这样,才能让城市更安全,让居住区更美好。”周宏代表说。
【出行安全】
客流量大 轨交安检存隐患
本市将推“公安+企业”安检联合督导
在上海,轨道交通发展至今网络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日均客流960万人次,工作日日均超1000万人次。如何确保地铁安全运行成为今年上海“两会”上代表们关注的焦点,市人大代表王芳为此就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上海地铁日常安全管理的建议”。
王芳代表谈到,上海轨道交通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地铁内缺少保安执勤、对于突发事件处理缓慢、铁路延迟发车频频发生、人流疏散应急措施不明确等等。
“上海轨交虽然每个站都设立有相应的安检措施,但是由于客流量庞大,容易出现人多时漏检,人少时懈怠等情况,尤其在高峰时间段安检更是形同虚设,其中会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而对于近年来频频曝光的地铁内吃瓜子、随意吐痰、光脚脱鞋等不雅行为和吵架斗殴等事件,王芳代表提出,行车管理目前还是比较欠缺。
针对上述问题,王芳代表建议,在加强轨交日常安全管理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细化轨交安全管理,“在轨交每日客流量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安全检查人员数量和安检班次应相应的增加。”在具体举措上,建议在节假日及高峰时间段增设绿色通道并增加安检人员,对于老弱病残、孕妇及14周岁以下儿童开设绿色通道。
针对安检人员的管理,王芳代表也建议,应开展严格的系统培训,其中安全理念培训尤为重要。“灌输安全管理重要性,合格后方可上岗,安检人员应该对这份工作和岗位有着明确的岗位职责。”
市公安局城市轨道和公交总队近日开展的轨道公交公安工作大调研中传来消息,未来,上海轨交警方将深度推动“公安+企业”安检联合督导制度,促使安检力度由“柔”向“刚”转化。对标公安部“逢包必查”安检标准,全体民警针对轨道区域各安检点开展“全时段、全覆盖”基础情况大排查,分析制约本市轨道安检发展的根源性因素,研究创新制度化、科技化、个性化解决方案,探索构建符合上海超大型城市轨道安防以及实际特点的安检新模式。
【城市安全】
薄弱点风险点梳理不够
委员建言:建立市级层面政务数据管理中心
“7个大盖帽管不住1顶小草帽。”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不强,对此很多部门都能管但又管不好,一定程度上存在“多龙治水”问题。今年的上海“两会”上,陈永弟委员递交提案,建议上海建立市级层面的政务数据管理中心,实现公共安全相关数据的互联互通。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对公共安全的相关薄弱点、风险点梳理还不够,有的是沿用几年前的数据,对具体变化情况没有实时掌握; 有的是采用抽样等方法简单估算,与实际情况有出入。”陈永弟委员在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由此,他建议,在今年开展大调研活动中,把安全隐患排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对全市范围内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梳理。
“包括高层建筑、轨道交通、核心商圈、建筑工地、特种设备以及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等,都要建立各自的短、中、长期风险数据库和安全隐患地图,尽早制定出城市风险源目标管理清单,”陈永弟委员说,“摸清情况,才能拿出有针对性、科学实用的风险管理流程及方式方法,确保‘百密’ 没有‘一疏’。”
其实,类似的尝试在上海已有初步试点。近日,静安区建立了全市首家区级政务数据管理中心,把包括公共安全在内的所有政务数据都归集到这个平台上。陈永弟建议,全市要进一步打破信息屏障和数据壁垒,实现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大数据的整合分析,对风险等级进行动态评估,并优先处置排在前列的安全隐患。”
“我们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风险社会,要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出发,发挥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整体作用,编织立体化的公共安全责任网。”陈永弟委员建议,在政府基础治理方面,参照“河长制”“路长制”等治理模式,设立由各区主要领导担任的首席安全官,并向社会公示。
同时,改革公共安全管理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办法,真正变事后“一票否决制”追责为事前预防问责。市场源头治理方面,应将各方面激励和约束集中到市场主体行为上,把公共安全与企业的“身家性命”真正捆绑起来。
【食品安全】
聚焦小餐饮备案制度
食药监:今年无证餐饮要“0增长”
如何有效落实小餐饮备案制度、如何支持扶植市民喜爱的上海传统小吃,都考验着主管部门的监管水平。在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组织的现场咨询会上,市食药监局食品餐饮监管处张磊副处长表示:“在监管力度方面,我们2018年的目标是无证餐饮0增长。另一方面,我们还计划增加市民的举报奖励。”
张磊同时表示,市食药监局理解市民对传统小吃的需求。对于受到群众欢迎的小微餐饮,主管部门将本着包容的心态,支持和帮扶他们。另外,对于那些带有现制现售食品功能的便利店,市食药监局正在制定新的标准,让他们在今后的经营中“有规可依”,为市民便利的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现场咨询会上,就“行刑衔接”工作的推进,市食药监局副局长张准民告诉记者:“作为行政机关,我们如在执法过程中发现可能入刑的案件,希望检察机关能够提前介入。”
60%,张准民用数据说明了食药监“行刑衔接”的进步。他说:“2017年,在我们查办的食品安全案件中,移送公安机关的比例已上升至六成。”2018年,市食药监局计划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开展更广泛的合作,“我们三部门的干警和执法人员,将在食品安全案件的查处、研判、发布等方面,开展联合培训。”张准民告诉记者。
在政协委员分组讨论会上,记者还听到了来自食安工作一线的声音。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所长王彦委员说:“食品安全事关民生。在基层战线,工作人员可说是‘没日没夜’ 地在工作。我们的工作包括技术支撑、应急保障、源头治理、分类管理、全程监管等。仅以对激素肉的检测为例,我们和国际对标,上海市面上做到了97%以上产品达标。但我们也要意识到,实现全市食品安全,需要共同治理。”
两会直通车
提案人:胡光 关键词:上海城市法典
上海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卓越的世界级城市,亟需编撰《上海城市法典》,引领城市精细化管理。
编撰《上海城市法典》 能够系统梳理上海市民生活方方面面应该遵循的具体规范规则,使城市运转规范明确、有法可依。同时可以促进上海的地方立法,清理“僵尸法规”,实现以科学立法推动全民守法。
因此,建议上海尽快由市法制办和人大法工委牵头启动汇编《上海城市法典》 的可行性研究以及行动方案,首期可以聚焦覆盖市民日常生活中最常需要的规范规则,如户籍、入学、交通、就医、社保医保、食品卫生、垃圾处理、房屋买卖租赁等,未来再逐步扩大汇编范围。
提案人:江晨 关键词:自闭症
自闭症孩子又被叫做“来自星星的孩子”,虽然名字很梦幻,但对于其所在的家庭却是难言的苦痛。今年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江晨提交了一份《关于给“来自星星的孩子们”的家庭和未来多一些关爱的建议》。
江晨代表表示,自幼年开始,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们”就给家长和家庭带来极大的忧虑和困扰。在家教育得不到进一步康复支持,症状随之加重,而能接纳自闭症患者日间照护的机构场所“少、小、远”,致使很多家长不得不放弃工作和前途,全天候照管孩子。整个家庭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越发沉重。上海应当探索建立符合上海自闭症群体的保障体系。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尽早纳入议事日程或实事项目,及早考虑自闭症群体的特殊需求。统筹整合资源,因地制宜,专门开辟为自闭症群体提供康复和安置的社区服务点。同时,本市还应抓紧建立能够接纳大龄自闭症患者的日间康复照料中心和寄宿制“养老院”。
提案人:钱翊睴 关键词:环境鉴定
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中央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并确立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今年起在全国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市人大代表钱翊樑提交代表建议指出,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结论是提起公益诉讼的证据基础,但在司法实践中,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制还存在严重不足,如生态环境司法鉴定评估机构少,鉴定时间周期长,鉴定费用高,一些鉴定评估结论公信力不足等。
为此,他建议加快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建设,推动建立多门类符合条件的专业鉴定机构,如大气、水、土壤、野生动植物等,鼓励和引导科研机构、大学院校登记设立鉴定评估机构,增加鉴定评估机构数量。同时,尽可能减少评估鉴定的时间,以提高司法效率,且尽可能减少鉴定评估的费用。加强鉴定评估机构与司法机关的协作配合,制定相关工作规范,保障环境鉴定评估机构独立开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