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1月25日,一篇《渔书免费上门收取,环保+公益,全国开通啦!》吸引了许多人关注。二手图书循环共享平台“渔书”和京东物流合作,在全国300多个城市开通了免费上门收书服务。想要“处理旧书”的书友只需预约便有快递上门,运费还由渔书支付。(1月26日澎湃新闻)
“渔书”作为一种“共享图书”平台,一经面世,就让不少人看好。正如创办人将“渔书”定义为复古型创业项目,其主打“共享图书”,给人的感觉是,这一平台充满情怀与书香,与一些急于变现的“伪共享”有本质区别,而这一“共享图书”平台也更给人一种公益属性的好印象。在这个物质丰裕、精神匮乏的时代,看书的人越来越少,“渔书”打出号召大家共同读书的口号,并以盘活闲书、节约资源等为追求目标,如同是“共享经济”中的一股“清流”,自然令不少人看好。“共享图书”旨在让人读书、旨在公益事业,则让人眼前一亮,与一些追逐利益的“共享经济”迥然不同。
但要看到,“渔书”虽然将自己定位于公益事业,鼓励大家捐赠旧书,但他们的平台仍然是有收益的,比如捐赠收到的旧书会经过判断与选择,标上不同的价格挂在平台出售,而在旧书网上可以看到,一些旧书比新书还贵。虽然捐赠者如果购书可以享受二折优惠,“渔书”也承诺将平台上的书拿出八成做公益,二成做成本。但“渔书”能否按照自己的承诺行事,谁又能保证呢?
这样的“共享图书”,并不能算真正的公益行为。当然,企业要运营下去,也需要运营成本,如果“渔书”能够按照自己所承诺的运行,既能解决社会问题,又能获得一定收益,也是皆大欢喜、互惠共赢的事情。但最怕的是一些企业打着公益的旗号却行欺骗爱心、牟取不当得利的行为。比如很多城市都有的旧衣物回收项目,近年来就频频爆出负面新闻,如一些城市回收来旧衣物直接流向二手市场或焚烧炉,却并没有流入真正需要的困难群体手中,还发生过捐赠者在二手市场买到自己所捐赠衣服的事情。
“共享图书”要不步这些“假公益、真捞钱”项目的后尘,需要平台做到自律,不忘初心,资金的运作要能做到公开透明,请社会监督; 更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如果平台将自己定位于慈善活动,则要按照慈善法规定,遵循非营利原则,如果平台是赢利机构,也要公开宣示,不能打着公益旗号捞钱,要让公众看个明白,而不能让公众误以为这一活动是慈善活动,积极捐赠,从而消费社会爱心。
“共享图书”的创意值得肯定,但不管是“共享图书”,还是其他新生事物,都需要运营方诚实守信、按“规矩”经营,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严格保证项目能在法治轨道内运行,这样才会让其利大于弊,才会有利于社会。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