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楔子
一 当那一天真的来临
二 战火在加奥燃起
三 死亡离我们很近
四 与外军并肩作战
五 你所不知道的马里
六 求同存异的联马团
七 大国形象不是喊口号
八 战地黄花分外香
九 没有三毛的撒哈拉
十 一个不少活着回家后记
《弹在膛上》
杨华文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1月
【编辑推荐】
★由解放军某部上尉杨华文,依据在马里维和过程中所写的战地日记整理而成。
★第一部描述马里维和行动的书籍,第一部描述中国首支维和安全部队的书籍。
★还原最真实的维和行动,让读者们对维和行动有所了解,更加理解维和官兵的牺牲与奉献的意义。
【内容简介】
近年来,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1990年开始派出维和部队,先后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驻3.6万人,维和军人是和平时期离战争最近的群体,直面生死威胁和严峻挑战。2016年,我国驻马里、南苏丹先后有3名维和士兵遇袭牺牲,引起举国关注,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维和仍旧是一项伟大却不知道为何伟大、艰难却不知道怎样艰难、危险却不知道有多危险的行动。《弹在膛上》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版发行的。
本书是一个维和士兵的战地纪实,脱胎于作者在马里维和过程中所写的20多万字的维和日记,讲述了中国首批赴马里维和部队组建筹备、防卫部署、正式任务、安全形势、恐怖袭击、民情社情、官兵故事、外事活动和突发事件等维和行动的各个方面,阐述了西非风情、马里内乱、维和行动、外军印象以及中国军人的表现等内容,在联合国维和的层面和角度上生动呈现了中国的正面形象。
作者的写作初心是想还原一个最真实的维和行动,不希望让那些用血与火演绎的故事永远尘封在沙漠里,不希望读者们对维和行动如此陌生,不希望让公众误解维和官兵的牺牲与奉献。《弹在膛上》 是第一部描述马里维和行动的书籍,是第一部描述中国首支维和安全部队的书籍,也是少有的描述撒哈拉自然风貌和马里风土人情的书籍。
【作者简介】
杨华文,内蒙古呼伦贝尔人。1986年出生,2004年入伍,2010年入党,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历任排长、宣传干事、组织干事,现为解放军某部纪律检查干事,上尉军衔。
2013年,以首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党委秘书、警卫分队政工干事身份到马里执行维和任务,亲历并记录了维和行动。
【先睹为快】
从抵达加奥到现在,已经过去48小时。这段时间发生的几件事,使得张革强指挥长下决心搞了一次演练。第一件事是,我们抵达当日晚上,有两名骑着摩托车的蒙面人企图冲进营区东南角,被警卫及时拦截。他们的目的不得而知,或许是好奇,或许是看上了物资,也或许是侦察和破坏,但无论如何这是危险的信号。第二件事是,联马团东战区司令部的安全官侯赛在视察我们营区时,告知我们危险分子就隐藏在当地百姓中间。他们拿起枪就是恐怖分子,放下枪就是“良民”。第三件事是,据联马团东战区情报处消息,在我们刚刚抵达、立足未稳的时候,恐怖分子为了造势,很想搞点动静,给我们一个下马威。
总之,这些事让张指挥长敏锐地察觉到危险的信号,必须立刻、马上、现在就提振士气,提高警惕,不然肯定出事。整个演练过程中,我除了佩带手枪,还要携带我的另外一个武器——照相机。除了战斗任务,我还要尽可能及时记录维和行动中发生的一切。
演练讲评时,张指挥长只强调一件事——警惕性。他说:“从现在开始,所有人随身携带枪弹,就是睡觉也要抱着!这里是战场,不是训练场!”
整个演练跑下来,再加上张指挥长的训话,我已困意全无。解散后,张指挥长让我陪他到各个哨位巡视一圈。除了我和他自带的武器,还跟着一个持枪警卫——下士陆春光,是张指挥长的驾驶员兼警卫员,我们平时称他为“带刀护卫”小陆。小陆手里拿的是QCW05式5.8毫米微声冲锋枪,是我军最新型单兵特战自动武器。这款枪弹容量50发,火力持续性很强,而且声音非常小,我用它连发射击过,几乎只能听到枪机撞击其他组件的声音,听不到火药爆破声。
从抵达到现在,张指挥长应该是没睡几个小时的觉。他比任何人都紧张,都担心出事。他问我:“这时候组织演练对不对?”他有时像小孩一样,会看似没有自信地问下属一些弱弱的问题,而实际上他是多方听取看法。
我说:“十分必要,长期待在和平环境中,现在突然进入战争环境,我都有点转变不过来,缺乏战场意识。”
他说:“你说对了一半,这次既是一次提升警惕性的临机演练,更是一次有背景的临战训练。所有的要素设置都极具针对性、突击性。每一名官兵的位置都是真实战位,每一个假想的作战对象就在我们身边,所有的家伙都是真枪实弹,每一个战术单元的行动都要精确到秒。整个过程,我一直用秒表掐时间。”
我点头表示赞许。
国际维和经验告诫我们:参加国际维和,成亦安全,败亦安全。当一脚踏入这个战乱未息、恐怖频发、环境恶劣的任务区,除了贫瘠、荒凉、炎热之外,我们都已经感知到危险就在身边,威胁无处不在,稍有麻痹就会付出血的代价。所以,从现在开始,我真的进入临战状态了!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