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承载着上海几代人的记忆。历经多年变迁,沿岸曾集聚了上海纺织厂、煤球厂、电焊厂等,被烙上了深深的工业烙印。而后,这些工业厂房大多废弃,作为沉默的历史,昭示着曾经的繁华,直到文化创意的花朵在这些厂房之上绽放,这些陈旧的建筑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记者了解到,本市在加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方面,正在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好、延续好这座城市的文脉和记忆。目前已开展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条例》 立法准备工作。那么,苏州河沿岸的一些博物馆如何做到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并予以传承和发扬呢?
近日,记者走近这些博物馆,了解到沿河区域充分利用苏州河沿线的历史人文精华高度集聚的优势,从各方面打造苏州河文化品牌,在提升苏州河区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积极传承着苏州河文化。现如今的苏州河,俨然成了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的不竭源泉。它是人民的生态之河、生活之河,更是文化之河。
见习记者 董菁琳
一根红绳塑品牌 中国结走向世界
一根一米见长的普通红绳,从材料、工艺、用途,以及艺术形式,可以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如何去演绎这根红绳,诠释它的科学奥秘,以致形成品牌效应,其实也是极富挑战的:既要浅显易懂,又要解析要义,还要妙趣横生。上海纺织博物馆自2009年开始,陆续铺开了关于红绳品牌的创建系列活动,甚至将其“送”出国门,有幸入选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唯一固定的公众互动体验项目。
上海纺织博物馆在遴选编织中国结红绳的材料和工艺上,也颇费了一番功夫。由于现在市场上充斥的大量红绳,多以难以降解的化学纤维为主,极少见到由天然纤维为主要材质的。于是,为传导和普及现代绿色纺织的环保理念,纺博馆选用自主开发、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溶剂法竹浆纤维作为原料来源,采用环保染化料进行漂染,做成了特制竹纤维红绳。这种纤维可再生、又无毒,在排放、废弃后6个月内可自然降解。
中国结作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民族有着无法抹去的民族情结和历史记忆。但是如何传承中国结的手工编织技艺,却面临着市场的巨大挑战。纺博馆着力通过教学,徒手编织中国结中的“如意结”(也叫七星结)普及中国结文化、传承手工编织的乐趣。在向公众介绍徒手编织中国结时,也“顺便”将纤维的自然属性、使用功能、环境价值、发展趋势科普给群众。
记者了解到,上海纺织博物馆将徒手编织中国结,作为青少年进场馆“菜单式活动”的选项之一,以“一展一讲一互动一体验”为载体,围绕红绳文化,普及纺织科学基础知识,倡导科技纺织、绿色纺织、时尚纺织、环境友好型纺织的价值取向。同时将徒手编织中国结,作为科普活动进“四区”(校区、社区、园区、营区)的重要选项,结合全国科普日、上海科技节、上海旅游节、全国非遗日在广场、商场、秀场等进行“普惠型”的推广式教学。同时,每年将徒手编织中国结纳入纺博馆青少年夏(冬)令营的主题活动项目之一,使青少年们有不一样的特色科普和非遗体验。
此外,上海纺织博物馆更是将中国结“送”出国门,并入选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唯一固定的公众互动体验项目。在米兰世博会上,纺博馆安排了4位馆员分两批次,在158天内先后现场手把手教授38000位来自全球的观众编织中国结,成为世博会上一抹靓丽的风景。此外,在中国国家馆广场上,矗立的一座高6.8米、宽4.2米由纯竹纤维编织的巨型中国结,更是引发参观者广泛关注。
由一根红绳编织成简易的中国结,其活动品牌已确立起来。自2009年以来,上海纺织博物馆用于编织中国结的红绳,已近40万米,至少有40多万人参与徒手编织中国结。随着第八届“纺博杯”少儿中国结编织大赛的落幕,新一年度的“红绳”科普、非遗活动将延续,品牌效应将持续。纺博馆的“一馆一品”建设将以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三五规划和非遗项目传承办法,以及上海纺织十三五规划蓝图为指南,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大空间联动发展
文化品牌效应凸显
苏州河沿岸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的建设,并非文博场馆等物理建筑的简单落成。为了打造好苏州河文化品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苏州河沿河区域的普陀区,通过“物理空间”“活动空间”“精神空间”三者的联动发展,为区域内公共文化空间不断增添优质的文化内容,增强了市民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自2007年起,普陀区政协连续9年举办“苏州河文化论坛”,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演讲、讨论,从而推动苏州河文化品牌的“物理空间”建设。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以来,苏州河论坛更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推进了苏州河沿岸博物馆长廊的建设,还着力探索苏州河博物馆理事会机制及馆际合作、区域联动合作机制,为苏州河博物馆长廊转型为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据普陀区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苏州河博物馆理事会成立于2017年初,首批成员包括普陀区苏州河沿线的各家博物馆,今后还打算逐渐拓展至整个苏州河沿岸的文博场馆。
有了文化场馆,还需要优质的文化活动资源注入,苏州河文化艺术节便是“活动空间”建设的主要推手。苏州河文化艺术节是普陀区在全市首创的以苏州河为主题的群众性节日,经过数年的磨砺和锻造,现已成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和上海市民文化节的“节中节”。苏州河文化艺术节以群文演出、文艺赛事、读书活动、文化论坛、展览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集中反映苏州河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诠释苏州河的百年人文积淀。据了解,苏州河文化艺术节年均举办100多场重点文化活动,参与人次达30万之多,俨然成为上海市乃至长三角地区一项特色公共文化品牌。
为促进苏州河文化品牌精品创作,普陀区通过公开征集、重点邀请等方式,广泛发动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参与文艺创作和作品展活动。两年多来,新创作苏州河主题文艺作品200多件,出版18部创作作品集。“现如今的苏州河,俨然成了普陀区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的不竭源泉。它是普陀人民的生态之河、生活之河,更是文化之河。”普陀区群文工作者共同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勿忘那段黑臭历史 母亲河整治变清
苏州河又称吴淞江,发源于太湖,汇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上海境内干流长53.1公里,带起上海59条支流,穿越目前上海的9个行政区。千百年来,苏州河以其清澈和富饶,养育了两岸的民众,也促进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843年上海开埠,人口不断增加,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加快。至19世纪30年代,上海已成为东南亚首屈一指的大都市。苏州河一度成为上海民族工业的生命线,沿岸新建起洋行仓库、纺织厂、面粉厂等,水路运输繁盛的场景堪比法国塞纳河、英国泰晤士河。但航运和工业的发展给苏州河带来了大量的污染,此外,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排苏州河,致使河流污染逐年加剧。到19世纪70年代,污染最终造成苏州河市区河段鱼虾绝迹,河水终年黑臭,成为上海的“大阴沟”。
“让苏州河变清”是几代上海人的心愿,为了让母亲河水清岸绿。1988年,上海市政府启动了“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分阶段地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1998年,以“彻底消除苏州河黑臭,恢复水清岸绿作为治理的终极目标”的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动工,开始了历时11年的大力整治。
为了纪念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的保护意识,宣传苏州河的文化变迁,梦清馆苏州河展示中心就此诞生。梦清园是原苏州河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后来为了治理该地区,有754户居民被动迁,并搬迁了上海啤酒厂等18家工厂。自2004年7月建成开园以来,梦清馆苏州河展示中心逐渐提升改造为“苏州河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
为了更好地将水资源科普教育融入到各个年龄段,梦清馆苏州河展示中心推进“一馆一品”建设重点,使展示馆拥有一个有特色、可持续、受群众喜爱的主题化精品科普活动。
梦清馆“一馆一品”内容主要是根据《一滴水的奇妙之旅》《苏州河——回归水清岸绿》《梦清馆活动指南》等书籍参考内容,通过精细的简化,提炼出适合于高、中、小学生不同的科普内容并制作成演示文稿,让参观者通过文字图片、视频了解到关于水的科普知识。
“一馆一品”科普课堂是梦清园的特色活动之一,也是近两年内受群众喜爱的实践教育课程。经过基地工作人员的探讨,把科普课堂进行部分更改,以“水”为主,从水的来源、水与生命、水与生活、节约用水这四方面着手,提炼之前小学、初中、高中3个课程精华,再重新扩充内容合并为1个课程,同时将课程命名为“梦清园水教育科普课堂”。虽然课程内容有所改变,但仍然保留了之前的污水净化实验。
2017年12月,“梦清园水教育科普课堂”课程经过国家水利部水情教育中心的评定和认可,荣获了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优秀案例“活动类二等奖”,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该课程获得了国家水情教育优秀案例最高奖。同年,梦清园被水利部水情教育中心评为了“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新闻链接
沪采取最严格措施加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
本市在加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方面,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好延续好这座城市文脉和记忆。目前已开展《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条例》 立法准备工作。
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徐毅松透露,城市更新伴随城市建设发展的全过程,是城市持续发展和繁荣的驱动者。在“上海2040”提出的“底线思维”、“内涵发展”、“弹性适应”的要求下,城市更新也在逐步转变理念和方法,从有机更新的规划、政策、管理和行动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上海特色的“城市有机更新”之路。
徐毅松说,上海要以城市更新的全新理念推进旧区改造工作,进一步处理好留、改、拆之间的关系,以保护保留为原则,拆除为例外。从“拆、改、留”到“留、改、拆”,进一步强化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历史积淀意识,探索新形势下的风貌保护路径和多样化的空间重塑激活机制。
一是扩大保护范围。截至目前已有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401条风貌保护道路、44片风貌保护区、250处风貌保护街坊,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体系。
二是加强配套政策立法。出台《关于深化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历史风貌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重点针对保护对象、资金筹措和管理体系等提出新要求。开展《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条例》 立法准备工作。
三是创新保护方法。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上海成片历史风貌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历史风貌抢救性保护,制定《上海市历史风貌成片保护分级分类管理办法》,探索活化保护利用,建立原权利人及市场主体等多方共同参与的保护模式。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