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红海行动》 中张涵予扮演的军舰舰长铿锵有力的宣言,令人印象深刻。《红海行动》 是第一部突出展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特种部队——蛟龙突击队的影片。片中惊心动魄的枪战交火和敌人紧紧相逼的突围追击场景,使影片充满惊险元素。
《红海行动》
导演:林超贤
编剧:冯骥
主演:张译 黄景瑜 海清 杜江 蒋璐霞
制片国家:中国
上映日期:2018-02-16
片长:138分钟
剧情简介:
索马里海域外,中国商船遭遇劫持,船员全数沦为阶下囚。蛟龙突击队沉着应对,潜入商船进行突袭,成功解救全部人质。
返航途中,非洲北部伊维亚共和国发生政变,恐怖组织连同叛军攻入首都,当地华侨面临危险,海军战舰接到上级命令改变航向,前往执行撤侨任务。蛟龙突击队八人,整装待发。
时间紧迫,在“撤侨遇袭可反击,相反则必须避免交火,以免引起外交冲突”的大原则下,海军战舰及蛟龙突击队深入伊维亚,在恶劣的环境之下,借助海陆等多种装备,成功转移等候在码头的中国侨民,并在激烈的遭遇战之后,营救了被恐怖分子追击的中国领事馆巴士。
然而事情尚未完结,就在掩护华侨撤离之际,蛟龙突击队收到中国人质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消息。众人深感责任重大,义无反顾地再度展开营救行动。前方路途险恶,蛟龙突击队即将遭遇的,远不止人质营救那么简单,恐怖分子的惊天阴谋即将浮出水面……
蛟龙突击队隶属于中国海军陆战队,这支部队有“海上蛟龙、陆地猛虎、空中雄鹰、反恐精英”的美誉,特战队员都具有全地形渗透突击和海上反恐作战能力。
《红海行动》 讲述了“伊维亚共和国”发生政变,中国侨民被困险境,而他们唯一能指望的只有被派遣执行救援任务的中国海军陆战队——“蛟龙突击队”。但众寡悬殊,对方有150人,而突击小队只有8人。对8名“蛟龙”来说,这场救援无疑是一场硬仗。
这个故事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根据2015年3月29日发生的“也门撤侨”真实事件改编。尽管在电影中,发生战乱的国名和恐怖组织的名称都做了虚构处理,但丝毫没有影响其震撼的真实感。
因为真实发生过,所以观众自然可以从影片里看到“蛟龙突击队”从侦察、引导、营救、反恐等各个方面的突击作战,即使隔着大屏幕也能感到惊心动魄、热血沸腾,仿佛和影片中的英雄们并肩作战。同时, 《红海行动》 中真实的战争场面也让观众直面战争残酷,感受到和平的珍贵与不易。
有人认为 《红海行动》 和 《战狼2》 的故事背景非常相似,但 《红海行动》 更强调的是团队精神,影片中没有特别突出的男一号、女一号,而是较多地表现了8名“蛟龙”如何实现团队协作、互帮互助的整体行动,相较于个人英雄,《红海行动》 显得更为真实。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在评论 《红海行动》 时分析,近年来,影视界有一种误解,认为主旋律是一种题材。仲呈祥则认为主旋律主要是一种精神,是作者主体对时代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作品中,形成作品独特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今天,主旋律是什么?是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精神; 是一切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中华文化从孟子开始就强调重民本,强调集体观念,在艺术作品中,没有个性鲜明的个体形象,就没有动人的细节。但,没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概括,同样没有对心灵的震撼。
就如 《红海行动》 中的英雄们,他们不是“打不死”的超级英雄,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平凡人,但在国家尊严、国人安危面前,他们携手战斗,毅然奔赴枪林弹雨,战斗到最后一刻……
中国进入新时代,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即是中国日益走近国际舞台中心。走近国际舞台中心意味着,中国军人既要担负保卫祖国的责任,又要担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任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目前已被写入联合国文件,成为人类共同遵守的原则。
在影片中,有一个情节让人印象深刻,“蛟龙突击队”收到的任务命令是救一个中国人,但得知还有二十多名非洲人质同样被困,队长决定队员们把他们全救出来。
国人也救,不是国人也要救。这就是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时候,我们的大国责任,中国军人的使命担当。
在春节时,全家欢聚,欢声笑语,但大家也不能忘了,这些喜乐安康背后,是因为有中国军人用血肉筑成的坚实长城。
盼国家强盛,盼世界和平,盼中国人无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都有昂首挺胸的勇气,平安回家的权利。
(栎之/整理)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