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上海法院12368诉讼服务热线,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我有个案子,去年年底进来的,想联系一下法官。”“请将您的案号告诉我”……
2014年1月,记者曾见证上海法院12368智能诉讼服务平台(下简称12368平台)上线启用。时隔4年,昨天上午,记者再次走进该平台,成为了一名当班热线“坐席员”,亲身体验平台“坐席员”工作的不易。
作为上海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确定的重点任务之一,12368平台被称为能听得见的热情服务,能感受到的公平正义。
记者昨日了解到,2018年1月1日以来,平台累计提供诉讼服务23.35万次,人工接电量3.34万件,日均接电980余件,有效解决了案件查询难、诉讼咨询难、联系法官难等问题,群众满意率达99%。
入门培训
“坐席员”一对一带教
昨天一早,记者进入12368平台大厅时,这里已然是一幅忙碌的景象。22名坐席员正在座位上,认真处理诉讼参与人的各种咨询需求。
“欢迎各位成为我们12368平台坐席员。”上海高院立案庭副庭长、12368平台主任陈佳玉的一句话,让受邀前来体验“坐席员”工作的10位媒体代表迅速进入了“培训”模式。
为了让体验者能快速“上岗”,法院提供了三份“教材”:《上海法院12368诉讼服务平台座席操作指南:诉讼程序咨询——千问千答》、《上海法院12368热线诉讼服务系统快速入门》 手册及《热线座席规范用语提示》。
据陈佳玉介绍,在12368平台的众多来电中,超过90%的问题集中在联系法官、案件查询及诉讼咨询三方面,其中70%的问题要求“坐席员”当场作出回答。
不同的来电应该如何应对?“要学会倾听,会询问,会表达。”作为此次活动的“主教练”,平台副主任曹云霞分别从工单分类、工单描述要素、接电技巧、服务礼仪、规范用语等方面进行了解说。
随后,每一位体验者都找到了自己的“带教老师”,一一落座,开始一对一的学习。
新手上路
一小时接听11个热线
记者的带教坐席员是陈軑寅。陈軑寅所在的岗位是案件咨询组,接听的来电以查询案件信息、联系法官为主。
下午1点半,经过培训和与“座席员”的磨合,记者与其他体验者一起戴上耳麦,在带教座席员的指导下,开始了正式的工作体验。
“我有个案子,去年年底进来的,想联系一下法官。”“请将您的案号告诉我”……第一个接入的电话是一位案件当事人,他想联系法官。
每一个热线接听席位上都备有两台电脑,一台用于处理来电信息及办理情况,另一台主要用于查询相关案件信息。
在陈軑寅的指导下,记者根据当事人提供的案号,核实相关信息后,找到了法官联系方式,并告知对方。随后填写了工单并提交。
记者注意到,座席员在接听热线的同时,不仅要有效获取来电者提供的信息、准确记录并查询,同时还要核实当事人信息,在厘清来电者需求的前提下,告知相应信息。
在“座席员”的工作电脑内,内置了《千问千答》 的知识库检索,当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座席员”可以通过关键词查询获取参考信息,如果查询还是无法解决,可现场寻求坐镇的资深法官的帮助。
有了经验后,记者对随后接进来的热线接听慢慢“娴熟”起来。在体验的短短一个小时内,记者一共接听了11个热线,以联系法官及案件查询类居多。
此时,记者已经感觉口干舌燥,起身倒了一杯水。
陈軑寅告诉记者,他最长的一次不间断接听了2个半小时的热线来电。“最长的一次一个电话接了15分钟。”陈軑寅回忆,当时一名老年当事人因民间借贷纠纷,执行款未落实,电话里情绪非常激动。“我觉得作为一名座席员,最重要的是有耐心,倾听非常重要。”陈軑寅说,只有认真倾听,缓解当事人情绪,才能更好地沟通。
一天接120个热线“创纪录”
“我们一共有22名坐席员,他们平均每人每天要接听70个来电,最多的一天接了120个热线电话。”陈佳玉告诉记者。
沈宇蓝就是创下这一单日120个电话的“吉尼斯纪录”者。作为12368诉讼服务热线第一批座席员,沈宇蓝认为,坐席员不仅要学会倾听,还要会询问,会表达,在熟悉各种案件办理流程和各种法律相关业务的基础上,合理引导来电者,快速获取有效的需求,并最大可能满足对方的需求。
据悉,自2014年1月启用至今,12368平台已累计提供诉讼服务599.41万次,日均服务达到3900余次,人工接电量73.73万件。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