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退潮的沙滩上会留下不少被海浪冲上岸的海星,或许仅凭一人的力量难以将所有遗落的海星拾回大海。但是,如果有更多的人成为拾星者,将海星送回大海,那么就意味着多了一份生机……
这个故事从多年前就打动着同时有着戒毒康复人员与禁毒志愿者两重身份的叶雄。于是,她和她的禁毒志愿者同伴们在上海市禁毒办的支持下,开始了以“海星”为主题的系列项目,海星同伴禁毒巡讲团也是其中之一。
从2014年开始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星同伴禁毒巡讲团社区三年行项目”如今已经结束,在总结会上,“海星”们介绍了有关巡讲团的点点滴滴。
没有人能讲得
比过来人好
在开展海星同伴禁毒巡讲团(下简称海星巡讲团)项目前,项目负责人叶雄和她的禁毒志愿者伙伴们曾就大家对毒品的了解进行过调研,结果显示,在1000份调研问卷中,94%的人认为毒品离自己很远,跟自己没有关联;72%的人认为合成毒品不会成瘾;69%的人表示没有认真关注过禁毒宣传……而且当时禁毒宣传对白领人群开展较少,对社区居民的宣传形式、内容都较为单一。
这些数据和事实让禁毒志愿者们感到紧迫。怎样才能让更多人认识到毒品的危害,让更多人加入到禁毒斗争中?志愿者们开始寻找更好的宣传方法。
“毒品是什么味道?毒品的危害到底是什么?恐怕没有人能回答得比‘过来人’ 更具有说服力,戒毒人员可能是最好的宣传者。”叶雄当时认为,“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们亲身经历过毒品的可怕,所以我们讲的每一个真实故事都能带来深刻的教训,让更多人了解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这就是海星巡讲团成立的初衷之一。
在上海市禁毒办、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上海市禁毒志愿者协会的支持下,2014年,海星巡讲团成立了。当时的巡讲员只有26人,他们都是戒毒康复人员,以禁毒志愿者的身份走入社区、学校,以一种特有的姿态展开禁毒宣传。这也是本市禁毒宣传工作的全新尝试。
讲述过程
其实是一种治疗
起初一切都不容易。巡讲员们毫不遮掩地展示毒品对他们造成的伤害,他们可能会面对他人异样的眼光; 更不易的是,他们要一遍遍重新想起那个不堪的自己……但这正是海星巡讲团的另一个目标。
据介绍,海星巡讲团采用的其实是一种叙事治疗法,在叙述自己故事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治疗心理疾病和精神扭曲,而且可以从中寻找自信和自我认同。尤其是隐喻故事,常常引领讲述者通往领悟之路,为生命找到新的出口,也让更多的人可以正视过去并找到一个继续努力、正向发展未来的强大动力。
因为对戒毒人员的偏见,大多数人对曾有吸毒史的人避之不及。当时,在叶雄他们的调查问卷中,有83%的人表示不愿意接纳吸毒人员; 戒毒人员自身也缺乏融入社会的主动性,有86%的戒毒人员对康复表示没有信心。
叶雄介绍,不少戒毒人员想回归社会,但是别人不肯接纳,在得不到鼓励,沮丧的情况下,很可能会与“毒友”重新恢复联系,走上复吸的道路。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而要让曾经的药物滥用者恢复身体机能,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融入社会并增强自我实现需求的意识等,这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改变过程,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接纳的、以人为本的康复环境。
海星巡讲团的成立正是给戒毒康复者们一个新的渠道,正视自己,也时刻警醒自己。
在巡讲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从2014年开始,3年时间里,海星巡讲团总共在本市巡讲244场,受众达4.5万人次,完成问卷1.2万份,形成报告18份。那些曾经不理解、不接受戒毒人员的人,在听到了“海星”们的真心话后,也卸下了心墙,多了关怀、接纳和鼓励。根据项目测试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人在听了“海星”们的故事后改变了态度,从不愿意到愿意接纳戒毒人员。
海星同伴巡讲员则从当初的26人发展到了101人,其中26人保持操守4年以上。“海星”们也在同伴的故事中一次次看到自己,从同伴的身上找到榜样的力量,找回重新开始的勇气。最后他们也成了勇敢的拾星者,愿意将自己的故事分享给他人,一遍遍讲述,一遍遍提醒,一遍遍自我监督。
阿忠就是这样一个在巡讲中获得治愈的“海星”。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伴们,大家好!”
这是阿忠在巡讲中的第一声问候,也是在这一声声的问候中,揭开了他生命蜕变的序幕。站在总结会的舞台上,阿忠回想起每次走上巡讲台的感受,巡讲中遇见的人和事,听到的鼓励,看到的眼光,泪水与笑容交融的场景,仿佛自己又走在了巡讲的路上,又站到了巡讲台前……
如果说,人生的每一步都是自己走出来的话,那么阿忠更愿意说,他在海星巡讲团的这段成长路上,是被推着、拉着过来的。
那是一个春天。在社工高老师的推荐下,阿忠加入了海星巡讲团。他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是那样的艰难,倾诉时全程伴着眼泪,好几次他都哽咽得说不下去。这时,高老师从台下走了上来,给他递上了纸巾,抚着他的肩,鼓励他往下讲。
很多时候阿忠都在想,这递过来的纸巾,擦去的不只是他的眼泪,还有他的伤痛,让他感受到了鼓励的温度和力量。
正是在社工与同伴们的鼓励下,那个曾遭毒品伤害,无法自拔; 曾被歧视击碎自信,不能自已的阿忠,在巡讲台上一次次勇敢地揭开伤疤,走出了正视过往的第一步,开始了重建新生的征程。
有次巡讲结束后,一位阿姨走了过来,疑惑地看着阿忠问:“你……你真的那个过吗?”阿忠笑着答到:“是的,阿姨,我曾吸毒十多年了,现在正在康复中。”阿姨拉住他的手,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为了自己,为了你的家人,别再走回头路啊!阿姨相信你,再也不会了。”这样的场景在巡讲中经常可见,这也是让阿忠特别感动的时刻。巡讲现场众多听众的殷切期望和声声祝愿,成了他们巡讲路上最美丽的遇见。
一次,阿忠到一所学校演讲。望着台下的孩子,他的情绪有点激动,因为他想到,当初自己吸毒时,他的孩子与下面这些孩子一般大,愧疚之心油然而生。是巡讲让阿忠对自己的以往做了最深刻的反省,激励自己不再复吸,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
走进海星巡讲团,阿忠有幸遇到了叶雄老师。在叶雄的引领下,他走进了同伴教育团体,结识了更多坚持在回归路上的同伴,他们的苦难经历和坚定的康复信念,影响着阿忠,激励着他做一个大写的人。
从相知相伴,到彼此勉励,共同成长。在城区的街道里,在乡镇的田野间,在机器隆隆的工厂,在书声朗朗的校园……走上讲台,阿忠他们用自己的经历控诉毒品的罪恶,告诉人们“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走下讲台,阿忠学习接纳自我,改变人生,把昔日的伤痛转变成了前行的动力。
就这样,在巡讲中阿忠看到了康复的希望,看到了自我的价值,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一次次,一场场,一天天……阿忠转变了,成长了!能和同伴们一起奔跑了!
让更多的人知道毒品的危害,让更多的孩子提高毒品预防意识,让更多的同伴树立康复的信念,成了阿忠和每个巡讲员的心愿。
阿忠说,他要感谢海星巡讲团开启了他的新生之门,让他从海星成为了拾星者。也要感恩在巡讲路上陪伴、支持、见证了他成长的领导、社工、同伴和所有善良的人们,是他们的爱,让他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专家点评
对于海星同伴禁毒巡讲团这支特殊的禁毒宣传队伍,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彭善民认为,它是一支富有特色、规模且训练有素的社会化禁毒宣传队,将毒品知识教育、拒毒情感教育、禁毒政策宣传、反歧视宣传四者融为一体,大幅提升了禁毒宣传的效力。
同时,海星巡讲团是卓有成效的戒毒康复同伴的成长机制。同伴巡讲员们通过自身吸毒生命历程的追溯与反思,重建了新的生命叙事,不断自我正向强化,不仅起到重要的防复吸功能,而且强化了操守保持,找到了生命价值升华与社会融入的一扇通道。
要让海星巡讲团能够长期健康地运作,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首先,要增进同伴巡讲员的定期心理督导,减少或避免自我揭露可能导致的再次伤害。
其次,增进海星巡讲同伴队伍的品质管理,在同伴数量发展的基础上提升管理品质,着力从知、信、情三方面增进同伴的品质建设。
再者,增进海星巡讲队伍与其他禁毒宣传系统的联结,共同形塑上海富有特色的禁毒宣传与毒品预防教育体系,通过合作与资源共享,研发经典的毒品预防教育产品,特别是青少年预防教育方面的内容。
最后,增进海星巡讲团的品牌效应,提高巡讲员的演讲能力,以便更好地激发受众对禁毒工作的关注度。
①②③海星巡讲团在过去三年里在全市共举办了244场巡讲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