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2018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人才引进不能只靠砸钱“戴帽”

2018年03月07日 A04 :2018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1156

  □特派记者 陈颖婷 北京报道

  本报讯 昨天上午,出席全国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的上海团代表分成三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议内容涵盖百姓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殷一璀代表说,报告全面体现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全面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民生期待,是一个求真务实、充满自信、令人振奋的好报告。报告更多运用国际比较数据,展现了我国国力大幅增强、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伟大实践,展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重大举措的效应正在积累显现,展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服务政府的良好形象。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建议国家层面加大力度,支持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完善,将先行先试国家重大战略取得的成功经验优先在长三角地区复制推广,支持长三角地区区域协作立法和法规制度供给。建议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加大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工作。建议抓紧研究将0-3岁幼儿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的可行性,明确政府扶持措施和监管责任,更好满足社会需求。

  刘艳代表提到,随着人才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对人才的“争夺战”也不断升温,有些地方为了吸引人才,开出天价,从资金、房子等方面“层层加码”,拿出各种各样的“帽子”虚席以待,确实是对人才的极大吸引,也是对人才价值的肯定。但也应该警惕政策“攀比”带来的本末倒置。

  刘艳代表的一番话得到与会代表们的强烈共鸣。张兆安、寿子琪等代表提到,现在在人才引进上是重物质激励,轻所需所能,以至于个别人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了追物质、追“帽子”上,忽视了本职工作。在用优厚待遇吸引人才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事业平台的提供、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营造,特别是对于高端人才,更需要个性化的引进政策,在政策制定导向上应从有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着手,而不是本末倒置。

  刘艳建议,在人才政策的制定上,引进前要更加规范各类人才引进计划,确保充分发挥才能; 引进后要加强监督考核,强调实际贡献。在人才考核机制上要对工作实效进行跟踪评估,并引入淘汰机制,真正让人才人尽其才、各尽其责。

  唐海龙代表则就有关崇明的生态品牌建设提出了建议。“我们可以发挥崇明的优势,打响生态服务品牌。”唐海龙表示,现在不少人都选择在双休日前往崇明度假,崇明可以借此打造新消费的引领之地。

  唐海龙建议,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体系,引进先进的世界级的农产品制造企业。“崇明的购物市场就在这田野里。”唐海龙说。

  除了有形的购物品牌之外,崇明的空气、阳光就是无形品牌,这同样也能带来很多衍生的经济效应。为此,唐海龙还对标了世界上其他的生态岛,“济州岛的有效土地比崇明少得多,但旅游消费却非常旺盛,”作为世界级的免税购物天堂,旅游人次消费达到了2200美元。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2018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A04 人才引进不能只靠砸钱“戴帽” 2018-03-07 2 2018年03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