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近年来,一些保健品厂商利用老年人渴望健康的心理,设置消费陷阱、牟取非法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根据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与上海市消保委此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上海13.8%的老年人在保健品上消费超过1万元,44.9%的老年人有非理性消费保健品倾向。
为此市消保委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要警惕消费陷阱。
保健品消费超子女估计
根据市消保委的调查报告显示,近四分之三的老人面临健康问题,68.1%的老人一年内曾购买过保健品,说明老人对保健品的需求是存在的。
在实际消费上,自述有过购买保健品或保健器械经历的老人中,有13.8%的老人表示,一年内保健品消费超过1万元,与之相对应,只有9.8%的子女表示,父母购买保健品年花费超1万元。老年人非理性购买保健品的实际消费已超出了子女的估计。而非理性消费往往与年龄、健康状况、子女关系等有密切的联系。
保健品销售点和广告可用“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来形容。89.9%的老人表示,家附近就有销售点,主要集中在菜场周围(36.6%)、小区门口(23.3%)等。其中信箱小广告成为最大的广告来源,占71.8%,其次为实体店体验(41.5%)。
以“免费”为诱饵最常见
针对保健品市场中的诸多问题,市消保委提醒,以“免费”为诱饵,诱使老年人上当受骗的手法最为常见。不法商家通过发放信箱广告,以免费旅游、免费抽奖、免费聚餐等吸引老年人参加,再通过免费体检编造各种“疾病”诱使老年人掏钱高价购买保健品。而老人使用后,往往没有效果还可能引起副作用,想退货却遭遇没有发票、商家无售后服务等窘境。
如消费者蔡老伯投诉称,他参加了某保健品公司组织的“免费旅游团”,该团全程推销保健品。盛情难却下,蔡老伯购买了一大堆据称有特殊功效的保健品,但在食用后出现了脑梗塞现象。蔡老伯提出对剩余未拆封部分作退货处理,可手中只有一张没有公司名称的红色收据,销售单位无从寻觅。
骗取老人信任转而推销
与此同时,不法商家还会利用老年人渴盼交流、渴望亲情的心理搞“感情促销”。销售人员对老年人热情招呼、上门陪伴,甚至帮忙做家务等,待取得信任后开始推销价格不菲的保健品。但当老年人提出退货退款要求时,原本热情的态度即发生转变,甚至再也无法取得联系。
如消费者刘老太是位独居老人,一日在去菜场的路上遇到两个年轻人说免费赠送某报刊3个月,于是提供了自己的电话与地址。小李经常上门来“探望”她,陪她聊天、帮做家务。
半年内,刘老太陆续在小李处购买了数万元的保健品。然而,食用后并没有任何效果,当刘老太提出疑问时,小李突然变得没有耐心,再也不来探望了。
打“专家”旗号蒙蔽老人
市消保委指出,有的不法商家打着“公益旗号”,如以康复协会、疾病防治中心、防治工作站等名义骗取老年人信任; 有的不法商家邀请各类“专家”前来授课,谎称“国家重点扶持项目”,再以“负离子”“超声波”“微循环”等高科技名词包装制造假象; 有的不法商家雇佣“托儿”,用写感谢信、送锦旗、现身说法等方式蒙蔽老年人。
如消费者郑先生接到某康复协会工作人员电话,邀请他参加一场大型活动。会上,一位自称从海外归来的博士带着“高科技项目”回国,当众将该保健品与“敌敌畏”掺在一起一饮而尽,以示其强大的解毒威力。经不住煽动的言语以及现场的热情,郑老先生“心甘情愿”地掏腰包购买了2个疗程,共计15800元。使用后,郑先生并没有感到效果,于是提出退款。商家以“非质量问题不予退货”为由予以拒绝。
高收益诱惑设圈套推销
此外,不法商家还会推销项目投资、现金购股,以高收益诱惑老年人进行投资理财,如“低价购买原始股”“项目投资后可返利”等,实则设置圈套推销保健品。
如消费者潘老先生接到某公司电话,邀请其参加讲座。讲座中,该公司称某著名医药公司即将上市,5000元可购买5000股原始股,待上市后可获得丰厚收益。潘老先生很心动,当即支付5000元,被邀前往位于四川成都的总部进行考察并领取认购证。
随后,潘老先生一行人乘飞机前往成都,他们发现根本不是什么考察,而是给予5000元保健品预购券。潘老先生当即觉得上当受骗,要求退款未果。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