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禁毒视角

用真心感化迷途人的“阿哥”

2018年03月23日 B04 :禁毒视角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3962

  鲁劲松(左)在社区宣传禁毒知识照片由中致社提供

  □法治报记者 徐荔

  当过警察,下过海,做过保险,也成为过企业管理者,1969年出生的鲁劲松有着比大多数同龄人更丰富的人生经历,而如今这位目光炯炯,时刻注意自己仪态的上海“帅大叔”有着更让自己认可并为之付出了十余年努力的身份——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禁毒社工。

  在中致社的社工们心里,老鲁是“有故事”的男人; 在浦东新区戒毒康复人员眼中,鲁老师则是令人服帖的“阿哥”……

  丰富的经历是宝贵财富

  “我叫鲁劲松,鲁班的鲁,‘暮色苍茫看劲松’的劲松。”鲁劲松声音洪亮地向记者介绍道。看着眼前热情精干、目光有神的“帅哥”,记者想到的却是这首诗词的下一句“乱云飞渡仍从容”——鲁劲松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镇得住场面”和“靠得住”。这次,他作为中致社禁毒社工代表接受采访,与这两个特质分不开。

  鲁劲松在中致社许多社工心中是个“传说人物”,是位“有故事”的男人,因为他为了爱情放弃了理想职业。据介绍,鲁劲松曾经是一名警察,刑事侦查专业出身的他一毕业就被分派到本市某区公安分局工作,受到重用。在这份工作中,鲁劲松天生的正义感得到了强化,同时也培养了自己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

  “但那时候太年轻,好胜心强,也比较冲动,遇到和自己预想不同的情况发生,没法正确看待。”鲁劲松笑着说,“再加上当时遇到了心仪的姑娘,多重因素下,我就辞职了。”

  1996年,鲁劲松结婚生子后打算开始对自己的职业进行重新规划。当过警察,也做过服装生意,但鲁劲松却还是觉得自己在与人打交道上存在不足,于是他选择从事保险工作,以期完善自身能力。

  “人总要不断用各种方式弥补自己的不足,工作也是一种方式。”鲁劲松说。在从事保险这份工作中,他学到了许多当时较为新颖的销售理念,在不断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也明白了感受客户需求、满足客户需求乃至超越客户的期待的重要性。人与人的沟通方式能否被接受,直接影响着双方的关系和双方的相处模式。在鲁劲松看来,这与他现在从事的社工工作有着共同点。

  找到了“窍门”的鲁劲松和他的团队当时业绩很是突出,还拓展出了一批优质客户。巧合的是,鲁劲松还在工作中遇到了自己的老同学,并受邀加入了某著名电子通信连锁销售公司工作,从基层做起,一直到部门的负责人。但是,工作几年后,意识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局限性而无法长期发展,鲁劲松辞去了这份高薪工作,重新加入保险行业。

  有资历、有经验,在保险行业如鱼得水的鲁劲松当时拿着1万多元的月薪,让许多人羡慕。可不久后,他又辞职了。在外人看来,鲁劲松这两次辞职很任性,但是鲁劲松却说无论什么工作,眼光都要放长远,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

  怎么样的企业或职业才是能够走得长远的呢?2005年,鲁劲松找到了答案。

  “以生命影响生命”

  2005年,经过亲友介绍,鲁劲松得知了禁毒社工这个职业,抱着试试看态度的他参加了禁毒社工的应聘。经过笔试、面试,鲁劲松通过了考核。鲁劲松坦白说,成为社工,拿到第一份工资的时候,落差挺大的,毕竟以前轻轻松松就可以月入万元,如今工作量大了,收入却少了……但是鲁劲松一直记得培训时,一位市领导说的话:禁毒工作是世界性的难题,作为一名社工,能帮助吸毒人员延长吸毒间隔时间就是工作成效,如果能帮助他们戒断毒瘾那是功德无量的事。

  社会工作存在的意义,社工如何合理定位工作内容,这两个入职培训时老师提出的问题,鲁劲松深深记在脑子里,也用了近13年的时间去回答。

  成为禁毒社工后,鲁劲松遇到了形形色色的服务对象,给他感触最深的就是他们的警觉、敏感并且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

  “有时一个眼神、一个语气、一个动作,可能就会让他们感觉到不舒服,误会被歧视,这与他们的身份和处境有关,也和平时他们经历的事情有关。”鲁劲松表示,“我们作为社工,一定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让他们打消疑虑,感受到被尊重、理解和关爱,这样才会对我们社工信任,建立起专业关系,接受我们的帮教和服务。”

  鲁劲松的这番话不是随便说说,自从踏上社工岗位后,他便感受到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非科班出身的他,认真学习社工原理、方法和技巧,在日常工作中不断进化自己,把“诚实、真诚、温暖、尊重、接纳、同理心”等人文主义观点贯穿于与服务对象的专业关系的建立与服务中。

  鲁劲松深知,获得服务对象信任离实现工作的最终目标还存在很远的距离,社工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服务对象改变其偏失的思维、认知和行为模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服务对象恢复社会功能。

  “要让服务对象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思维、认知偏差并引导他们重塑价值观是很难的,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耐心的付出。同时也需要社工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位格,以达到‘生命影响生命’的成效。”鲁劲松这样说,也正是这样做的。他会利用工作间隙的碎片化时间学习,并从实践中探索和总结,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情况,因人而异提供个性化帮教服务方法。鲁劲松将多年的工作心得总结为一句话:用心感受服务对象最迫切的需求,努力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社会功能。

  在鲁劲松的记忆库中储存着许多服务对象,有能让他获得成就感的案例,比如因为他的付出,所管辖的服务对象都能主动配合日常工作安排,按照社工的安排接受帮教和抽样检测及参与各项综合干预项目工作; 有让他感到遗憾的对象,例如他刚成为社工没多久,一名服务对象从抗拒到打开心扉,接受他的服务,最后却又因为遭遇家庭重大变故,在经历挫折后重新走上复吸道路; 还有那些想起来还让人后怕的经历……

  把“坏事”变成好事

  虽然服务对象是形形色色,但他们大多数人都共同面临一个问题:没有固定经济来源,这也是工作开展的一个难点。针对这些无业或者身体患严重疾病的对象,鲁劲松除了运用同理心对他们积极给予精神上的关心外,同时也与街镇、居委、劳动、民政等部门进行沟通协商,整合资源,最终为服务对象的就业和医疗救助打开一条通道。这无形之中也让服务对象加深了对鲁劲松的信任,改变了他们以往对社会、社工的一些认知偏差。

  然而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服务对象可能会制造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这就需要社工具备危机干预的技巧和能力。让鲁劲松印象深刻的事发生在六七年前,当时鲁劲松的一名服务对象到居委会吵着要拿补贴。这名对象是当地有名的“刺儿头”,身患多种传染病。事发那天,这名对象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工作人员一边稳住他,一边赶紧打电话给鲁劲松。

  鲁劲松在电话里得知来龙去脉后,当即进行危机干预,他马上向领导汇报情况,并为服务对象争取了合理的经费补贴。但是当鲁劲松赶到现场,还没来得及说出安抚的话,对象就“炸”了,情绪高度亢奋,完全听不进鲁劲松的解释。

  服务对象好不容易被劝出门外,鲁劲松和居委工作人员沟通处理情况后,准备再与对象交谈时,这名对象突然用随身携带的刀片划向鲁劲松的脖颈,鲁劲松本能地避让。为了防止对象继续做出过激行为,鲁劲松马上夺走了刀片。此时,对象的父母闻讯赶来,不分青红皂白就将鲁劲松等人臭骂一顿。最后工作人员不得不报警。

  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影响居委干部日常工作等情况,鲁劲松当着服务对象及其父母的面主动向警方表示无碍,到了此时,服务对象及其父母的激动情绪才得以平息。鲁劲松将补贴交到服务对象手中,服务对象才发觉自己误会了鲁劲松,心怀愧疚,红着脸轻声说:“对不起,鲁老师,我……”鲁劲松只说了一句话:“凡事好商量,冲动是魔鬼……”

  至于脖子上的伤,鲁劲松回家洗澡时才发现,那个1厘米左右的伤口有点深,位置也挺危险,差一点就到颈动脉了。鲁劲松笑着说,“我也是普通人,发现受伤也会紧张,赶快去医院进行了相关检查,还好没事。”不过这件“坏事”,最后也有了好的结果。这名服务对象之后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情况,而且至今都能较好地配合社工工作。

  以榜样的力量影响他人

  成为禁毒社工以来,遇到如此危险的事几率毕竟很小,大多数人还是被鲁劲松的诚挚和真心打动,愿意配合工作,遇到问题也会向他寻求帮助,对他就像对“阿哥”般信任。

  服务对象对鲁劲松的信任也许来自他的人格魅力与“需求平衡”原则,那么社工们对鲁劲松的信赖则源自他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在工作过的几个街道里,鲁劲松和他的社工队友们一起努力,提高了不少人对社会工作者的认可度。

  与鲁劲松合作过的社工,尤其是年轻社工都非常感谢这位“老法师”的冲锋陷阵。鲁劲松常会将那些棘手的个案主动揽到自己手中,帮助大家将服务对象的各项情况梳理清晰,还将自己的工作心得传授给年轻社工。

  现在,在鲁劲松的办公室里,有六七十本与社会工作有关的专业书籍,这都是他为年轻社工准备的,希望他们在工作之余可以阅读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我。

  对于这份从事时间最长的工作,鲁劲松坦言:“这么多年,因各方面原因我也想过不干了,但每次想到服务对象就觉得放不下他们。也多亏家人的支持,我才能坚持。”

  前不久,鲁劲松刚被北蔡街道社工组的组员们一致推选为组长。这让原想“退”下来,把更多、更好的锻炼机会,帮助中致社培养更多年轻干部的鲁劲松有些意外。

  “明年我就50岁了……现在就尽力再多做一些吧。希望在最后一年任期内,给年轻社工创造出多一些的成长机会吧。”鲁劲松笑着,从容地说。

  机构介绍

  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成立于2007年7月3日,其主管单位是浦东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并接受浦东新区禁毒办、团委等部门的业务指导。为浦东新区药物滥用人员、重点青少年群体等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并在其他社区服务领域开展积极的探索。设有39个社工组,共有社会工作者360人。

  近年来,中致社先后被评为“五A级社会组织”“全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先进社会组织”“上海市禁毒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荣誉。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禁毒视角 B04 用真心感化迷途人的“阿哥” 2018-03-23 2 2018年03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