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法治重点

那35个名字,绽放磅礴英雄气概

2018年04月03日 A08 :法治重点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2768

  祭扫人群为牺牲的英雄敬献鲜花

  金山区平安广场的见义勇为教育基地举办见义勇为英烈清明祭扫活动 记者 王湧 摄

  □法治报记者 夏天

    

  4月2日的清晨原本阳光耀眼,可在记者前往见义勇为英烈清明祭扫活动的路上,雨水却淅淅沥沥由小变大。而到活动结束时,却又雨过天晴了。有参与者感慨:“这是 ‘天公’ 在为英烈们洒泪吧。”

  这天,上海市综治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和金山区委政法委、综治办来到金山区平安广场的见义勇为教育基地,联合举办见义勇为英烈清明祭扫活动。同时,“上海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网站”也开展了清明网上祭扫见义勇为英烈活动。上海各界群众,通过这些仪式铭记、弘扬英烈们的崇高品质和浩然正气,争做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平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勇敢”村,英烈救人永葬大海

  在金山区廊下镇,有个名叫“勇敢”的村子。1975年12月,一个名叫张鲜军的男婴出生在这里。黑白老照片上的他长着一张娃娃脸,梳着整齐的四六分头,鼻梁上架着一副大号眼镜,使他更显斯文、稚嫩。

  1997年8月1日下午2时,张鲜军在访友途中经过金山石化戚家墩海滩。突然,他惊闻一阵稚嫩的“救命”惨呼声。只见3名少年正在海浪中挣扎,情势急迫。

  正如家乡的名称那样,张鲜军面对波涛汹涌的杭州湾,勇敢地纵身一跃,游向3名坠海少年。一个、两个,他奋力将两名少年成功救回岸边。但巨大的体能消耗却出乎张鲜军的意料。他看不到自己惨白的面色,但力不从心的体感却一阵阵向他袭来。

  第三名少年仍在水中挣扎,张鲜军不忍看到一条鲜活的生命在自己眼前消逝。他强忍体能耗竭,第三度向海中游去!在张鲜军拼尽体能的拖拽中,最后一名落水少年也得救了,但张鲜军却被紧随而来的海浪卷入海底,将自己的生命永远融进了故乡的海域。

  海滩边,人们只找到了张鲜军留下的一件白色T恤衫、一条浅色裤子、一副眼镜和一串钥匙。

  张鲜军牺牲后,上海市相继授予他革命烈士、“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见义勇为好职工”等荣誉称号。在金山区平安广场,一座正脱下外套入海救人的英雄雕像竖立而起。相较于照片上永远留在22岁的张鲜军,这座雕像有着更硬朗的面部线条和富有张力的前进姿态,散发着磅礴的英雄气概,让人仿佛看到,张鲜军曾迎战的那片浩瀚海湾。

  那些生死关头,他们无所畏惧

  在凝重、悲壮的《公祭献曲》 中,市、区两级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杨新明、王培、杨荣等披挂荣誉绶带,缓步上前,向张鲜军等35位本市历年因见义勇为而牺牲的英雄姓名墙鞠躬致敬、敬献鲜花,并瞻仰纪念碑铭刻的英烈事迹。市、区综治办及平安志愿者代表百余人也参加了祭奠活动。

  仰望张鲜军等英烈的雕像,杨新明等人感触尤为深刻。因为他们同样在面对落水人员时,冒着生命危险,勇敢跳入水中施救他人,也切身领会过险些溺水的生死关头。

  杨新明是金山本地人,今年已经60岁。年轻时他曾做过船员,练就了一身好水性。杨新明在他30多岁时,就曾救起过2名落水儿童。

  去年,杨新明在金山区朱泾镇救起了一名患有抑郁症的跳河人员。回想起当时的经历,杨新明感叹起自己“廉颇老矣”:“上岸十几年,水性生疏了,体力也不行了。”他回忆,自己原本是拽着落水人员的头发向岸边游,但很快体力就衰竭了,多少年都没有过的溺水恐惧向自己袭来。

  千钧一发之际,经验丰富的老杨赶紧绕到落水人员身后,改为从后推行,这才双双成功靠岸。但就因这趟下河救人,老杨耳朵进了水,落下了中耳炎,为生活带来一些不便。

  安徽人王培的家乡有许多水塘,从小王培就在其中练就了一身好水性。去年,他在金山区张堰镇遭遇一名儿童落水的突发险情。毫不犹豫,王培纵身跃入水中。

  “可下去才知道,大河与水塘完全不是一回事。”王培告诉记者。水深不见底,首先就给人一种心理压力,而落水儿童盲目的挣扎,也给王培的施救带来了很大困难。仅仅将儿童在水中拖行了几米,王培就被儿童带入了溺水的边缘。最后,王培是被岸边其他好心人用竹竿捞上来的,而落水儿童则不幸沉入水中遇难。时至今日,王培对这一幕仍深感遗憾。

  救人不为荣誉,获奖的是见义勇为精神

  退伍军人杨荣来自四川。在部队期间,他也练就了好水性和救援技能,更打磨出了面对危险勇往直前的“亮剑”精神。去年在朱泾镇,他也遇到了意欲跳河自杀的落水人员。杨荣不假思索,半跑半跳地从二楼飞跃至河中,不仅将落水人员救出,还当场对其施以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将对方从死亡线上拉回。

  “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只要有施救的可能,就不可以放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培、杨荣不约而同地说起他们入水救人前的心理活动。而荣誉和奖励,对他们而言都是次要的,“生命岂能用物质来衡量?”杨荣反问。

  事实上,杨荣和杨新明一样,并非第一次救人。他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在老家,也从河里救上来过小孩子。当时大家根本不把这当一回事,一看孩子活蹦乱跳,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杨新明也说,20多年前自己救完人,回家后大家都没当回事。去年他在下河救人前,妻子还连声催促老杨“快点下河”。

  获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对于英雄们来说实属意外。杨荣说:“当然感到欣慰、激动。我能够感受到全社会对我们的关爱,对见义勇为精神的尊重。”杨新明说:“救助他人是我们下意识的行为,与获不获奖无关。但我发现政府、社会都开始重视见义勇为行为了,这体现了我们精神文明的整体提升。”

  推动见义勇为精神在沪发扬光大

  据记者了解,金山工业区见义勇为基地于2010年落成。教育基地自建成以来,每年有不少在校学生、干部群众前来祭扫、瞻仰,也成为入党、入团宣誓和政治教育的首选之地。

  上海市至今已召开157次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表彰大会。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陈寅曾在讲话中强调,要大力表彰、宣传见义勇为人员的先进事迹,引导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推动见义勇为精神在上海这座城市进一步地发扬光大。要切实保障见义勇为人员的生活、医疗和人身安全,落实好伤残、牺牲的见义勇为人员评残追烈、保险理赔等优抚、善后工作。要加强对见义勇为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见义勇为基金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不断充实见义勇为基金实力,充分发挥见义勇为基金会表彰奖励抚慰见义勇为行为,弘扬传播见义勇为精神,推动见义勇为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上海还发动社会力量,加大对见义勇为人员的保障关怀力度。例如,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和上海天大医疗美容医院联合成立了“上海市见义勇为容貌救护站”,为见义勇为人员实施免费的容貌救护,期待他们能够恢复正常容颜,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又如,基金会与静安区捷华律师事务所签订义务法律顾问协议,为见义勇为者进行法律援助。

  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强调,凡在沪见义勇为者,无论户籍为何处,都享受同等奖励待遇。

  面对张鲜军等英烈们气壮山河的雕像,杨新明说:“我为他们的牺牲感到难过。但他们牺牲在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过程中,我也曾为此拼搏过,我认为这样的奉献是值得的。”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8 那35个名字,绽放磅礴英雄气概 2018-04-03 2 2018年04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