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王建慧
通过动迁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这是旧区改造中每一户家庭的心愿,更是居住在晒台上姚家4口的共同企盼。然而,由于这户家庭情况比较特殊,承租人的弟弟和侄女关系不和,因为动迁分到的两套住房和货币补偿如何分配的问题,导致家庭产生了矛盾,当事人各不相让。
普陀区长寿路街道调解员向征收小组了解情况厘清关系,找准突破口单独沟通,终于妥善化解了家庭矛盾。
【事件】
动迁分到两套房子
当事三方均想拥有
从姚家的家庭结构来说,这家人并不复杂,该户为公房,承租人为姐姐姚女士。户口中有姚女士、弟弟姚先生、弟弟的女儿和外孙女共4人,姚先生的外孙女属未成年人。通过本次征收补偿方式计算,确定了姚家的征收房屋价值补偿总价与各类补贴共有200多万元,只能购买两套住房,购房后还剩50万余款。也就是说,除了分得房屋的两人以外,另有一个人只能通过货币补偿的方式自行购房。而征收所得的这两套产权房,使这户家庭在家庭内部产权分配上产生了矛盾。
问题关键在于另一套房屋该分配给谁?姚先生是刑释解教人员,属于低保人员,而且已年迈,希望自己有一套房居住安度晚年。因他与妻子离婚,平时父亲对女儿更是缺少关爱和沟通。长此以往,父女两人的关系产生了隔阂。女儿已有自己的家庭,加之与父亲关系不和,不愿与父亲同住。
姚女士认为,自己是承租人,现在也居住在此地,理应分得一套住房; 姚先生也表明了目前的状况,并且表示他没有能力再通过其他方式购房; 其女儿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本来有廉租房补贴,现在连补贴也没有了,希望能够得到一套安置房。”
【调解】
了解情况单独沟通
具体分析提出方案
由于三方各执一词无法达成一致,于是他们来到长寿路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室,寻求调解人员的帮助。在第一次接触中,当事人分别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三方都不肯让步,局面僵持不下,调解不欢而散。
之后,调解员通过向征收小组了解情况,并与三方当事人单独沟通,对各方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调解员认为,弟弟姚先生无业,属于享受最低保障收入人群,没有经济来源,再要购房已是不可能的事了。他的女儿因住房困难,几年前通过申请廉租房,享受到了廉租房补贴政策,得以在外租房居住。但享受动迁政策后,将不再享受廉租房政策,对她今后的生活会造成一定的困难。
然而,父女两人僵持的关系又无法住在同一屋檐下,最好的方式是一方得到房屋安置,另一方通过货币补偿的方式自行购房。
显而易见,矛盾的关键在于姚先生父女俩。考虑到这是一户特殊家庭,姚先生也需要一个安定的晚年生活,调解员们决定将与姚先生的女儿沟通作为矛盾的突破口。调解方向确定之后,调解员单独约谈了姚先生的女儿。女儿表示,自己一直在外租房居住,现在孩子也大了,希望能给她一个独立的生活空间。对此调解员表示理解,但是按照政策,补偿份额的蛋糕只有这么多,作为小辈应该担负起赡养老人的义务。
女儿认为,姚先生一直没有尽过父亲的责任,双方关系并不融洽,现在却要为父亲多考虑,实在有点想不通。“虽然父亲有过错,但毕竟是你的父亲,他现在生活条件比较差,经济状况很不佳,年纪大了又没有收入。”调解员继续开导说:“你们还年轻,如果能得到一笔货币补偿款,可以解决买房的首期付款。再说该套房屋如果折合成货币,跟补偿款差距并不大。再想想你姑妈,作为承租人也完全可以支配补偿份额,但也是念及姐弟情,愿意给弟弟和你较为公允的补偿,现在如果你能够作出让步,问题就能早点解决。”
经过调解员推心置腹地劝说,其女儿表示愿意接受调解员的建议。对于补偿分割方案,其他当事人也无异议,于是调解员随即按照当事人的意愿制作了调解协议书,三方签字认可。
调解会之后,调解员仍然关心姚先生父女,希望他们能本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和睦相处,让老父亲能够安享晚年生活,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点评】
厘清关系找突破口
于情于理耐心疏导
征收是一项涉及政策、法规的系统工程,调解员应当把握矛盾症结,在调解前主动了解纠纷情况以及当事人的想法,厘清矛盾关系,找准突破口。
在调解时,要认真倾听,耐心疏导,既要在政策的框架下劝说,又要确保当事人的权益,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引导他们能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让他们明白应当积极面对矛盾,正确处理,久拖不决不仅伤感情、耗时间,还会损失更多的财力、精力,得不偿失。
调解工作是繁琐杂碎的,调解员必须不断强化自己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让当事人感受到调解员的真心诚意,也有利于矛盾的及时化解。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