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八面来风

公园是最宜休憩的

2018年04月03日 B07 :法治随笔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1377

  □石路

  公园,是人们生活中广为熟知的地方。

  大多数人都喜爱逛公园,因为它带来的直接益处很多,既能赏景、增学、观新,又能活动、体验、怡情,区别于家中、单位和街头,给人以别有洞天的感觉,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来到公园,如透气一般。

  “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在描绘上海未来城市愿景中,一系列充满人文气息的话语,让我记忆深刻。每每读来,都令人那么激动和温暖。其中“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听之,倍感亲切。

  报载,今年上海市公园建设又有新动作,新增50多座公园,改造5-10座老公园,计划延长开放的公园数量达200座,并将建成8个绿化特色街区,还将继续推进特色街区街心花园建设,创建24条绿化特色道路等等,市民身边的绿色福利将继续增加,“绿”已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钟情的颜色。

  有关资料显示,2012年上海城市公园157座,5年间增加到217座,预计至2020年全市公园将增加到300座,市民出门500米就有公园。开门见“园”,望眼即景,这是何等美好!

  在过去,这是想都不敢想。如今生活在大花园中,漫步在满目葱茏的街区,心头升腾不尽的遐想,对生活愈发珍惜,思未来更加憧憬。正是这座城市散发出的浓浓人文情怀,才赋予我们如诗一般的境界!

  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处集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的公共生活领域。市民在日常间,去的最多地方之一就是公园,它提供人们一种舒心、惬意的休憩调节功能。

  又至春暖花开的季节。在节假日及空闲时,或家人、或同事、或朋友,上公园欣赏盛开的各色花朵、悠闲漫步于静幽的林中小径、找寻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别样景致、体味有益多彩文化活动的个中趣意……真是一件美事。

  记得我每次外出旅游,必去的地方之一就是公园。

  在那里,可以看到当地人文景观的标志,可以看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民俗风情,可以看到特定主题的文化展览等等。

  上海的不少公园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到市中心人民公园赏菊记忆犹新,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的菊花胜景。

  那是八十年代初,我刚高中毕业。

  秋日的一个上午,我随亲戚去人民公园游玩。正好,那里举办“中国菊花品种展览”,好多万盆名品菊花,在园内组成若干菊艺展区。在展览的众多立菊之中,有一盆直径达数米、开出几千朵花的大立菊甚为引人注目。前往观看的人群数不胜数,有相机者挪来挪去都没办法按下快门。

  我挤在人堆里,只能较远地看着这棵巨大的“菊树”,过一下眼瘾。穿梭于满目菊花和人海之中,虽不那么随心所欲,时不感到呼吸也有些紧张,但好歹算与菊有缘,幸睹芳彩。后经查相关资料,那次菊花展览历时24天,参观人数达135万人次之多,计算下来平均每日量为5.6万多人次。

  如今公园多了,兴致来了就可前往,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享受着“淡淡晨曦浅浅绿,无限风光在此处”的美景。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上海城市公园建设将形成“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地区公园”三级体系。郊野公园建设2012年启动规划选址,全市规划21座郊野公园,并先后确定7个各有特色的试点,努力为市民提供充满野趣的生态休闲后花园。至去年底,上海已建成开放的郊野公园有6个。

  公园是美的,置身其中除了舒适与安好,更觉它一股直抵心中的温暖。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 公园是最宜休憩的 2018-04-03 2 2018年04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