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特派记者 胡蝶飞
福州市是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从2010年起,福州市的侵犯知识产权类案件统一由鼓楼区检察院办理。专业化的办案团队、持续扩充的“智囊团”以及不断延展开的联动平台,一套“组合拳”为知识产权保护撑起“保护伞”。
“如今知识产权保护理念预防走向成熟,作为检察机关,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强化办案力量,进行最有力的打击和最优质的服务。”鼓楼区检察院检察长江伟介绍道。
专业团队 唱响保护“最强音”
2010年,资历深、办案经验丰富的检察官郑军正式加入知识产权办案小组;同一年,嫌疑人张某标开始利用所学,破译福建某网络公司官网“VIP圈子”中的文字作品,并将获取的财经信息销售牟利,多年来,涉案金额达77万余元。
案件由公安机关以张某标涉嫌侵犯商业秘密向检察机关移送审查起诉,郑军接手该案。然而在审查过程中,郑军和同事们很快发现案件的难点。“涉案证据无法认定商业秘密权利人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并不构成商业秘密罪。”
没过多久,鼓楼区检察院郑军检察官办公室的检察官们终于找到突破口。检察官建议公安机关调取该公司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查清“VIP圈子”中的文字内容是否具有著作权等。终于查清了张某标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他人享有著作权的文字作品,案件最终以侵犯著作权罪顺利提起公诉。
“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专业性强、查处难、认定难,只有打造专业化办案团队才能提高办案质效。”采访中,“专业”是江伟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截至目前,鼓楼区检察院已集中审查福州市侵犯知识产权类案件401件534人,提起公诉329件467人。
案件的判决不是终点。“知识产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源,除了打击,检察机关也有义务教授企业如何自我保护。”江伟介绍,该院在福州市软件园建成知识产权检察法律服务中心,探索开展以“知识产权保护、送法进企业定向联系、提供法律服务促进员工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贴身服务机制。
专家智库 办案有了“智囊团”
2015年4月至11月,江某通、王某记在闽侯县祥谦镇山后村租用厂房,购买造假设备,生产假冒国内某建筑知名品牌商标的产品进行销售。销售给被告人陈某货值金额达61783元。后两人因分赃不均,工厂暂停生产。2016年3月至6月23日,被告人王某记雇佣被告人孙某海和陈某玉(另案处理)在上述地点继续生产假冒产品约4000件,并销售至福州各地,涉案金额达40余万元。2016年6月23日,被告人王某记和孙某海被公安民警抓获,并在上述地点查扣各类假冒产品143件及7大桶原料胶和部分假标识。
在审查起诉过程中,究竟是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还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成了案件争议焦点。“两个不同的罪名有不同的量刑标准,至关重要。”郑军检察官办公室检察官张静向记者介绍,江某通、王某记所生产销售的玻璃胶究竟是否合格成了关键。
为解决这个关键性问题,张静联系上鉴定机构进行鉴定,然而最终的鉴定报告却让办公室的检察官们都犯了愁,“各种专业名称和数据,我们没人看得懂。”张静只能又辗转联系上某质检所的鉴定专家对鉴定报告进行解读,才最终解决难题。
据悉,该院正在尝试依托知识产权检察法律服务中心,搭建知识产权云平台,同福建省知识产权局合作,共享专家库;同时从涉知识产权较为集中的计算机、软件信息等领域精选知识产权运用专家,组建知识产权运用专家智囊团,在办案中适时引入技术专家辅助解读鉴定等专业性极强的技术问题。该院还依托检校共建,聘请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知识产权领域法学专家作为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共同探讨疑难复杂侵犯知识产权案件。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