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崇喜
兰花具“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给人以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紫茎绿叶、四季常青的兰花,被尊为“花中君子”,成为超凡脱俗的象征。
普通的字眼,仿佛加上“兰”字,就有了异样的分量。古代文人,常把诗文之美喻为“兰章”、“兰藻”,友谊之真为“兰交”,良友为“兰客”,志同道合者为“兰友”,挚友称“兰襟”,异姓结成兄弟或姐妹叫“兰谱”、“金兰”,雅洁的厅堂称“兰堂”、“兰殿”,宽阔的台阶、前程称“兰阶”、“兰途”,女子的卧室叫“兰室”、“兰房”……
“碧叶青青心素雅,身自娉婷韵自佳。千古诗文神难画,空谷佳人香天下。”自古而今,哲人以兰修身,画家以兰达意,诗人以兰抒情,代代相传,佳作如林,美不胜收。
“绿叶淡花自芬芳,深山庭院抱幽香。蕙质不堪逐流水,露华何妨润愁肠……”人们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屈的象征。
“翰墨熏人醉,竹梅俱有痴。六旬方觉悟,兰是画中诗。”对于画家来说,兰是他们寄情或寓意的载体。往往是五叶三花,笔简意赅,形态毕现,意境深邃,情趣盎然。赵孟坚的 《墨兰》 柔美舒放,清雅俊爽; 文征明的 《兰竹图》 潇洒清新,生动有姿; 徐渭的 《兰花图》 大笔挥洒,显其高致; 石涛 《兰花图》轻松明快,充满生意; 李方膺的《兰石图》 运笔如飞,纵横豪致;吴昌硕的 《兰石图》 纵横恣肆,气势雄强……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末元初的郑思肖,以画墨兰著名。他生活虽清苦,但作画“不妄与人”,更无售画之心。郑思肖的后半生,是四十年凄楚的遗民生活。南宋灭亡三十年后,在灯火辉煌的元宵节,年近古稀的郑思肖画下 《墨兰图》。画中的兰花,无土无根,飘在空中。署名所南翁,画的题款为:“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方。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人问之,曰: ‘土为番人夺,忍着耶?’”他画兰不画根与土,以示“国土”沦陷,但矢志复归。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处处,添得许多香”。让胡适魂牵梦绕数十年的,是故居厢房上的十块兰花图雕版。在绩溪县上庄村的胡适故居,进门左侧的小厢房,曾是胡适的书房。他7岁至14岁在此就课启蒙。“兰为王者香,不与众草伍”,“珍重韶花惜寸阴,入山仔细为君寻。兰花岂肯依人媚,何幸今朝遇赏音”……获得36个博士学位的胡适,其学术成就,大概也是在这里奠基的吧。
雅室芝兰,给人宁静致远的幽雅情怀。“观花一时,终年赏叶”。兰叶细长纤秀,容貌窈窕,置于窗台之上,恰如临风起舞的少女,惹人怜爱。“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俱化。”案几之上,一盆青绿如韭,花小而色黄,清秀而淡绿,却有一股幽香,如幽如缕,一室而生香,袭远而持久。
金代有个非常喜欢兰花的禅师,讲经说法之余,总是悉心照顾,爱之如命。一天,禅师因事外出交代弟子好好照顾兰花。但是,有一个弟子不小心把兰花架绊倒了,许多名贵兰花跌在地上。禅师回来后,徒弟跪在师父面前请求原谅、责罚。禅师不但不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安慰弟子道:“我种兰花是为了修身养性,同时也为美化寺院环境,并不是为了生气的。”
“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禅师把兰的品格领略得如此通透,可谓能自由出世入世了。若心存美好,便日日与兰同馨。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