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蝶飞
本报讯 记者近日获悉,2017年上海检察机关共计受理侵犯知识产权审查起诉案件210件388人。其中,假冒注册商标罪43件87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142件247人,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16件37人,侵犯著作权罪9件17人。
案件类型较为集中,侵犯商标权类的案件量占比高,占受理总数的84%。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占比高,境外权利人占比87.5%。共同犯罪案件比例较高,占比为38%。
案件主要表现特点为:侵犯商标权类案件中,被假冒的注册商标普遍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犯罪分子共同犯罪情况较多,呈现产供销一条龙产业化发展; 线上售假常见为网络刷单,线下时有经销商或曾经的经销商售假的情况发生。
同时,部分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兼具侵犯知识产权和危害食品安全的双重特点。随着网络的普及,利用互联网技术侵犯著作权的犯罪情况时有发生。高新技术领域,企业在孵化期为把持技术优势或争夺技术市场,创业者采取极端手段侵犯知识产权,开拓业务渠道的现象,也尤为值得关注。
上海应时确立了要在2020年,力争把上海建设成为“创新要素集聚、保护制度完备、服务体系健全、高端人才汇聚”的亚洲太平洋地区知识产权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
为助推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上海检察机关积极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并在上海检察三分院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分院层级的专业化知识产权检察处,充分发挥惩治、预防、监督、教育、保护等职能,综合运用各种法律监督手段,保障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益,为市场创新主体和知识产权发展提供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据悉,上海检察三分院知产处自2015年1月成立以来,立足检察职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近年来共计受理刑事一审案件41件,二审案件34件,审查逮捕14件,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1件,提请批准延长羁押期限案件2件,指定管辖198件,民事案件4件,书面请示1件。
其中包括多起影响重大的案件,如2018年三分院批捕一起商业秘密案,涉案犯罪单位侵犯某高科技企业技术专利违法获利1800万余元,有力打击了犯罪行为。
在司法实践中,该院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案机制。
2016年9月,知产处探索开展“三合一”专业化办案机制,全方位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积极推进民事、行政、刑事三种检察工作方法互相融合、拾遗补缺,以此提高检察监督工作能力和水平。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