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今年被认为是上海加快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关键一年,上海正在全力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那么,上海建设科创中心还要补上哪些短板?在日前市人大举行的“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作情况”专题调研座谈会上,科创中心的蓝图正在绘制,科技转化的通道也亟待打通。
张江实验室成顶尖科技的“摇篮”
张江实验室是许多科学家最为期待的。目前,张江实验室正式成立,正按照国家实验室的建设目标积极完善方案。我国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科技基础设施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项目获批可行性研究报告,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等已开工项目进展顺利。同时,依托张江实验室,在硬X射线、硅光子、国际人类表型基因组等领域,启动首批3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李政道研究所挂牌,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国际灵长类脑研究中心、中美干细胞研究中心等正加快推进建设。
记者了解到,本市还聚焦政府创新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创新投入、创新人才发展、开放合作等6个方面开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发展政策有了新突破,先后出台了人才“20条”“30条”等政策,研究出台《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截至目前,在沪工作外国人才达到21.5万人,占全国的23.7%,位居全国首位。
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除了顶尖科技项目的落地,上海还日益成为创新创业的孵化热土。一个注重政府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双创服务环境已加快形成。
据了解,全市创新创业载体发展迅速。在国内率先取消孵化器认定等审批事项,全市500余家众创空间九成以上由社会力量兴办,在孵和服务科技企业1.6万余家,已有43家国家级孵化器,57家众创空间纳入国家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国务院批复的两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中有7个落在上海。
本市创新创业热度持续升温。目前,正在开展的2018年“创业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吸引来自全球创业企业参赛项目6520项,较2017年增长4.3%,创历史新高。其中,41.7%参赛企业是上海科创中心“22条”实施以来新成立的企业,而且企业高新化、主体国际化、区域特色化、服务多元化日益显著。
短板:
上下联动不足 成果转化遇瓶颈
尽管上海的科创氛围日益浓烈,但还存在不足之处。
01专项总师、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魏少军提出要发挥地方政府在重大专项实施过程中的重大作用。他表示,01专项最大的课题落在上海,上海市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不仅是资金的支持,在管理、市场等方面都给予了支持。超算CPU放在了上海,已经连续四次名列世界超级计算计比赛的第一名。上海市在采购政策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措施,在产品基本成熟以后,上海市率先列入了上海市政府采购。但是魏少军坦言,从全国范围来看,像上海这样支持民营专项的不多,还有一些重要城市到目前为止政府配套还不够。“要项目的时候他们会很快盖章,等真正落实的时候钱看不到。有相当部分课题是由于政府配套的资金不到位,无法验收。”魏少军认为,要改变科技投入的思路,加大重大专项的投入。
华虹集团总工程师赵宇航则表示在承担科技重大专项的时候,面临的问题是承担国家任务和企业之间的发展如何有机结合。他建议,在重大专项实施过程中,在出台科技创新政策的时候把促进专项实施的政策实施起来。重大专项要进一步鼓励上下流的合作,赵宇航希望可以进一步支持企业的发展。
专家建议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强化中央和地方协同,发挥中央引导、地方支持的作用,形成共同推进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的合力。推广国家“重大专项成果转化基金”的成功经验,创新基金投资方式和发展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对契合地方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成果予以重点或优先支持。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力度,实现以市场化方式推动重大专项成果在地方的转化和应用推广。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