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特派记者 胡蝶飞
你很难想象,如今最文艺的渔村曾厝垵,曾经因缺乏有效管理,一度电线横杂,排污基础设施落后,一到下雨天就污水横流……通过创新社会治理,开放共治的曾厝垵一改“城中村”旧有面貌,逐渐成长为游客口耳相传的“生长在城市隙缝中的文创村”。
厦门市曾厝垵社区的蜕变,仅仅是一个缩影。近年来,福建政法系统结合各地实际,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实践,打造出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品牌,努力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用科技带动效率 让群众少跑腿
传统的政务服务在互联网时代能演绎出怎样的高效率?在各业务部门之间如何让群众少跑腿?从“厦门百姓”App和平潭网格化管理中或许能窥见一斑。
“厦门百姓”平台于2016年6月24日上线,经过实践,厦门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逐渐形成了“一个平台(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一个中心(公共安全管理中心)、一套机制”的“厦门模式”。目前,为各部门开放的共享服务包括人员风险防控、风险隐患采集、风险分析监测、风险管控处置及信息汇聚交换5大类30项。
网约车等司机身份审核是“厦门百姓”App的功能之一。交通局运用平台提供的服务接口,进行网约车、巡游车、两客一危等营运车辆的司机资格审查,截至2018年3月底共响应服务调用12.6万条,方便群众的同时减轻部门负担。
无独有偶,平潭综合实验区也在多方共建上做足文章。在整个平潭,只有一个公共基础平台,全区共用共享。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作为“智慧平潭”建设的公共基础平台,承接省级政府机构下沉的数据,汇聚当地所有的基础数据,打通各个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从而推进全区域、全领域的数据汇聚。
目前,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共享11个省级部门131项445万条数据,汇聚平潭本地各部门118项22506万条数据,共有数据266项、数据信息23024万条,初步建成了自然人、法人、社会经济、建筑、公共基础设施、地理及资源等六大基础数据库的基本框架。
最文艺“渔村”的治理蜕变
曾经的曾厝垵因缺乏有效管理,一度电线横杂,排污基础设施落后,一到下雨天就污水横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这座“城中村”渐渐走到了“去与留”的十字路口。
2013年,借着厦门创新社会治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试点的东风,思明区运用“参与式治理”模式,改变传统思路,邀请群众参与进来,在以村民为主的业主中成立了业主协会,在以外来文艺青年为主的商家中成立文创会,组织召开座谈会,让专业机构、相关社会组织、居民群众畅谈对曾厝垵发展的理想蓝图,在协商中凝聚多方共识,形成包括治安环境提升、社区自治共管等系列方案。
在曾厝垵公共议事理事会的牵头下,曾厝垵制定了《曾厝垵休闲渔村自治公约》,在此基础上,又出台了《管理办法》 和细则,对业主和经营的租房、装修、卫生、消防、经营、诚信、环保等进行明确规定。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让投资者明明白白遵守规范,让管理者有规可依,减少执法的随意性,力促公平公正公开,建立规范有序的营商环境。“由于是自己参与的组织进行调解,业主、商家对调解结论都能切实执行,确保了大纠纷不出街道,小纠纷不出社区。”
在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共谋共建下,曾厝垵一改“城中村”旧有面貌,逐渐成长为游客口耳相传的“生长在城市隙缝中的文创村”。2017年1月12日,在中央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曾厝垵“文创村”被点名表扬,相关领导称赞其“实现了社区多元共治、多方共赢”,从一个破旧、落后的“城中村”转身成为富美和谐社区。
全国首创“三个10%”平安奖
智慧在民间,活力在基层。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平安建设成果,才能激发全社会活力,减少各类风险发生的机率。
近年来,龙岩市全面推行“三级联创”平安建设机制,在全国首创“三个10%”(居民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由县级财政贴补10%,参加新农保60周岁以上村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10%,“守法家庭”成员大病统筹保险报销比例提高10%)的惠民奖励政策,全市共有252.1万人次乐享平安带来的实惠。
平安奖的设立源于6年前。2012年,龙岩市启动“平安县乡村三级联创”活动,将非正常上访、刑事案件、黄赌毒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纳入创建考评指标。
对于评选出的平安乡村,实施激励政策。对“平安村居”和守法家庭群众“三个10%”的奖励政策,大大激发了基层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热情,使其成为平安创建的主力军。如今在龙岩,群众举报涉麻涉毒、涉爆涉矿、电信诈骗等犯罪线索,参与社会治安问题治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从个体求平安到整体创平安,再到全体享平安,老百姓真正体会到了“平安是福”。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