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荔
有什么人或地方,是你听到就会觉得紧张的?鄙人在下我,三十有余的年纪,一听到要去学校、医院、理发店,就会莫名紧张……
上周因工作关系,参加了一个有关幼儿园风险防范和纠纷化解的法律培训讲座,与五六十名幼儿园园长、老师坐在一起,瞬间觉得压力山大。不知道是不是有童年阴影,反正据说,我从小就把老师的话当“圣旨”,指哪打哪,说一不二。医生的话更是言听计从,一日几顿药严格遵从,万一漏了就紧张不已……长大后虽明白,老师和医生都是普通人,他们的意见不一定完全正确,但紧张,这种条件反射的情绪已经“无药可医”。
讲座中,对老师们的观察化解了我的紧张感,突然觉得这些园长、老师也不是那么“可怕”,大多数老师在可能出现的纠纷面前,也充满焦虑。
不过,不可否认,有些老师关注的点还是偏重于如何规避、减轻责任,对“冤案”化解的案例听得很专注,而对于做好安全预案、落实已有的机制提醒则相对“心不在焉”。或许是因为他们已经做得很到位的关系吧。
其实过去一周里,作为一名家长、一名病患家属,我对家校纠纷、医患纠纷如何产生有了些许体会。家长们将孩子送到学校,希望老师能给予好的教育和照顾;家人生病去医院,希望医生可以仔细检查和明确诊断。
但很多时候,结果并不一定符合我们的预期:孩子可能哭喊着表示在学校被“欺负”,家人的病症可能查不到缘由无从医治……于是身为家长、家属的我们责怪老师、责难医生,甚至有人借此机会将平时的压力怨气一泄而出。遇到态度好一些的老师、医生,矛盾可能还能化解,但要是“硬碰硬”,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每个人站的位置不同,思维自然也不同。如何平衡安全、责任、教学、治疗等问题,是老师、医生的难题,不可为逃避责任不作为。作为家长、病患也该对教育方式、治疗方向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不该将一切责任归咎于老师、医生。良性双向互动,才是彼此相处最好的方式。
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有各自的焦虑,谁也做不到十全十美,只能尽善尽美。说真的,我挺愿意和以前一样,乖乖听老师、医生的话的,只要“你们说得都对”。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