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周末博客

当遭遇“大数据杀熟”

2018年04月27日 B04 :周末博客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955

  徐慧

  如今“大数据”已不再是一个概念话题,它被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已经被用运用到了“杀熟”上。说起“杀熟”,作为熟人社会的中国,逆向使用熟人资源,从熟人身上骗取利益的事情大多为人不齿,但尽管如此,“杀熟”还是成为了一些人获取利益的捷径。

  如果说现实生活中的“杀熟”还能受到法律的规制,互联网上的“杀熟”就更叫人防不胜防了,要通过法律手段维权也更为困难。

  你遭遇过互联网上的“杀熟”么?近来“大数据杀熟”被热议,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正在被“大数据杀熟”。最简单的例子是,使用同样的APP 购买同一种产品时,提供给老用户的价格更高。比如,单位同事一起出行打车时,用打车软件最多的那个人显示的车费最高; 和朋友一起用餐买单时发现,在这家店用餐更多的人优惠力度最低等等。这类“大数据杀熟”实在有些直接,太容易被发现。

  相对比较高明一些的办法是将“大数据杀熟”运用到搜索算法中,比如购买机票时,搜索次数越多,同一次航班机票的价格就越高,给人一种“再不买就太贵了”的紧迫感,变相让客户心甘情愿地掏钱,但其实过一会儿再搜索或是购买后就会发现,价格又回归到了第一次看到的“最低价”。我也碰到过这种问题,而且凑巧的是,因为和朋友一同搜索,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妙,才得以从容不迫地完成了行程计划并购票。

  最“温水煮青蛙”的“杀熟”应该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越买越贵,比如我最近碰到过的购买纸尿裤经历。因为长期习惯购买同一品牌的纸尿裤,只要价格差不多就会下单囤货。然而,最近一次准备购买时突然察觉,价格比第一次购买时已经贵了近一倍。再去搜索其他品牌纸尿裤时发现,原本更贵一些品牌纸尿裤,现在的价格已经低于我习惯购买的这一品牌纸尿裤了。尝试用其他购物APP搜索,结果我要买的那款纸尿裤价格都“居高不下”,没有办法,只能转而购买其他品牌纸尿裤了。

  其实,无论是国家发改委 《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 还是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都涉及价格欺诈的相关条款规定,但是真要让这些条款用起来还需要经过举证维权等过程。而且“大数据杀熟”所反射出的并不只是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还涉及法律对于个人信息使用的规定,以及反垄断等问题,即刻立法规制并不现实。

  就当下而言,当你发现正遭遇“大数据杀熟”,也许最好的办法只有“用脚投票”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周末博客 B04 当遭遇“大数据杀熟” 2018-04-27 2 2018年04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