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综合·声音

在沪归侨侨眷达百万 权益保护遇到障碍

应加快国家层面华侨权益保护立法

2018年05月08日 A03 :综合·声音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1037

  □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上海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在沪的归侨侨眷已突破百万。昨天,全国人大来沪调研本市侨务工作。记者从华侨权益保护工作调研座谈会上了解到,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层级较低,强制性、规范性和稳定性相对较弱,市政府建议全国人大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国家层面华侨权益保护立法。

  近年来从上海移居海外和出国留学的人员数量持续稳步增长。同时,上海也是海外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回国(来华)发展的主要选择地之一,沪上留学人员呈现出加速回国的态势,2017年本市引进留学人员9443人,同比增长32%,目前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已达15万余人。

  据了解,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中蕴藏着大量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目前,上海引进的1145名中央“千人计划”专家和957名上海“千人计划”专家中,95%以上都是华侨华人,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已达3376名。侨资企业超过2万家,归国留学人员创办企业5000余家,注册资金超过7.8亿美元。归侨侨眷中不乏科技界、学界、文艺界精英,一半以上的在沪两院院士都具有归侨或侨眷身份。

  身份证明难是基层调研中华侨反映最集中、最迫切的问题。为此,本市在2016年12月正式实施的《上海市华侨权益保护条例》中作出明确规定,“华侨可以凭本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证明身份”。经过各涉侨部门努力,华侨这项权益的落实已取得很大进步。目前,华侨凭中国护照办理教育、医疗、交通、投资、社会保险等事项,已基本没有障碍。

  此外,上海侨务、教育、人事、卫生、公安等部门,还先后制定了《关于发放早期归国华侨退休生活津贴的通知》等30多项操作性很强的涉侨规范性文件,涵盖困难补助、出境探亲、照顾生育、华文教育等多个方面,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要求落到实处。

  尽管本市在保护华侨权益和吸引侨资侨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广大侨胞和归侨侨眷的期盼相比,还有一定距离。本市虽然率先制定了保护华侨权益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华侨权益保护条例》,但从保护的内容上看,有些涉及国家事权,在执行中仍然会遇到障碍。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层级较低,强制性、规范性和稳定性相对较弱。为此,市政府建议全国人大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国家层面华侨权益保护立法。

  同时,从社会反映看,侨法的知晓度还不够高,一些部门对侨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市政府建议全国人大进一步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 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推广和贯彻实施。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综合·声音 A03 应加快国家层面华侨权益保护立法 2018-05-08 2 2018年05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