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老老实实、白手起家、遵纪守法的好人,可是4年前的一起“意外”让他变成了“坏人”,不但伤害了他人,也让家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想不通为何会走到这一步的他,思念家人却无能为力的他在监狱郁郁寡欢,阴郁的心理状态甚至影响了他的身体状况,直到他接受了心理辅导以及沙盘治疗活动……
沙盘“玩具”能治病?
今年50多岁的老魏第一次看到沙盘的时候,觉得这就是个小孩玩的东西,他并不知道在这个“盘子”上放玩具能有什么心理治疗的效果。不过,他还是和另外5名服刑人员在上海市南汇监狱心理健康指导室民警的指导下开始了“游戏”。
“第一次参加活动的时候,警官让我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在沙盘上放上合适的东西。”老魏告诉记者,“我们这些参加活动的服刑人员彼此之间不认识,所以一开始也没交流,就轮流挑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放上去。”
老魏在一堆“玩具”里选了一口钟,放在沙盘的西北角,而在老魏之前,已经有人放置了飞机、游艇等在不同的位置,老魏的钟显得格格不入。当民警询问大家挑选的物件和摆放位置的原因时,老魏解释,钟声会让他感到宁静。
为了让这个集体作品有一个统一的主题,民警让组员们沟通后进行调整,但是只能调整一样。这下,气氛有点尴尬了,虽然没有说话,但每个组员的内心都不愿承认自己摆放的物件是不和谐的。有几位较为“强势”的服刑人员试图说服其他人,而在民警的引导下,每个组员的话匣子都被打开了。平时话不多,甚至有些封闭自己的老魏也在这其中分享了自己的想法。
就这样,经过了几次调整后,组员们的第一个集体作品产生了,老魏还为这个作品做了最后的主题归纳——和谐社会,这个主题得到了组员和民警的一致认可。
“得到警官的认同也觉得很开心,”老魏回忆,“后来参加几次活动,大家相对熟悉了一些,都敢说自己的想法了,沟通顺利,我心里也觉得更轻松了。”
让老魏意外的是,不止在沙盘治疗活动中他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改造中与其他服刑人员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他竟然也能一改过去“生闷气”的方式,通过沟通和谐地处理好问题。
对于入狱3年多,一直愁肠百结的老魏来说,这些体会和改变,是他没有想到的。
被警方抓获时离春节只有7天
其实,老魏之所以会被民警挑选参加沙盘治疗活动,正是因为他长期以来的情绪状态都不好。而这一切与他的入狱原因有关。
老魏在入狱前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小老板。根据老魏的说法,他是1998年从家乡来到上海的,从在工地砸钢筋开始,他一点点攒钱,一步步改善家人的生活。后来老魏在上海站稳了脚跟,有了一点积蓄,认识了一些朋友后,就开了一家做家具的小工厂,两个儿子也在厂里帮忙。老魏的生意做得不错,至少让一家人吃用不愁,还有多余的钱寄给身在老家的母亲。
老魏自认为自己是个勤勤恳恳、老老实实生活的人,从来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更是万万没有想过人到中年时会因为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无期徒刑,不但将自己的后半辈子都毁了,还连累了一家人。
2014年初,因为讨要货款,与对方发生冲突,老魏拿出了刀……当看到被害人满身是血地躺在地上,老魏自己也愣了。他自己拨打了报警电话,在原地待了20多分钟等待警察的到来。
“我是离马年春节还有7天的时候被抓的。”老魏对自己被抓的日期记得清清楚楚,那是他一辈子的痛。
到南汇监狱后,老魏一直陷在后悔、自责、担心的情绪里,晚上根本无法入睡,长吁短叹、暗自垂泪。即使好不容易睡着,也常会做恶梦,惊醒后睁眼到天亮……经过一段时间,老魏虽然在生活习惯上已经适应了监狱生活,但是他郁郁的状态让他无法与其他服刑人员正常相处。
老魏异常的情绪状态引起了主管民警的关注,到底老魏的心里压着什么石头?
写一封可能永远无法送达的信
老魏的主管民警李保辉有着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的资质,平时也从事服刑人员心理辅导的工作。李保辉的专业嗅觉告诉他,老魏的表现已经是一种心理问题了,需要专业介入。于是,李保辉从老魏平时的改造生活入手,用情绪转移法帮助他疏导情绪。
通过聊天谈话,老魏心中压着的“大石头”也终于显出了形状。
“我已经五十多岁了,被判了无期徒刑,还能不能活着出去?”
“我一直是老实人,现在在监狱,突然变成了坏人,我受不了……”
“家人为了帮我筹赔偿款,把厂卖了,他们该怎么生活?以前都是我养着一家人,两个孙子从小都是我带大的,奶粉、尿布都是我买的,现在他们能靠谁?”
“我对被害人造成如此伤害,他的家人是否会寻仇?是不是会影响到我家人的生活?”
面对李保辉,老魏一点点将自己的困惑、痛苦、疑虑倾诉出来,而他最担心的还有自己已经88岁的母亲。
“我恐怕是无法为她送终了……母亲在老家,以前我不在她身边,但还是能出钱,让她的生活地好一些。现在兄弟姐妹能不能照顾好母亲?我虽然一直叫儿子多关心奶奶,但他们自己生活可能都有问题,肯定没办法像我这样牵挂她的……”在采访中,老魏说起母亲依旧满是自责和悔恨的神情。
老魏告诉记者,他的母亲是个苦命人,丈夫早早去世,家中条件很差,母亲是靠乞讨才好不容易把孩子们拉扯大。现在本该是他孝敬母亲,让母亲享福的时候,可是自己却在监牢中。入狱后,对母亲的思念一直缠绕在老魏心头,可是见不到母亲的他只能站在窗前,朝着北边家的方向,努力想象母亲的模样。
老魏对母亲的牵挂之情让人理解,可是长期无法面对现实对老魏的改造有害无益。李保辉在思考后,有一天找老魏谈心,并建议他给母亲写一封信,将心中的话都写出来。
思念、感谢、愧疚……老魏知道这封信也许永远无法送到母亲手上,但他第一次酣畅淋漓地把自己想对母亲诉说的话都写了下来。写完信后,老魏大哭一场。而这封信,也在那年的母亲节主题活动中,被老魏念给了其他服刑人员听。他是哽咽着念完信的,台下被勾起思念的服刑人员也同样红了眼眶。
“谢谢队长,我觉得心里轻松了许多。”老魏之后告诉李保辉,他已经可以接受现实了。
心灵比身体更需要得到治愈
在心理辅导下,老魏的心情似乎一天天好了起来,但是他的心脏却不堪负荷。去年10月一场大病让老魏差点起不来,被送到医院救治时,医院甚至发出了病危通知书。老魏的家人第一时间接到监狱的电话通知后也赶来上海,那是老魏入狱这些年来第一次见到他们。
“他们都在老家,来一次太麻烦了,我只希望他们好好生活。”老魏解释入狱以来家人甚少来看望的原因。
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李保辉从老魏的言行中感觉到,他对家人的牵挂一点都不少。因此当老魏经过住院治疗身体无碍后,李保辉与他的家人进行了沟通。
家人们关心的都是老魏的身体情况,但李保辉告诉他们,老魏严重的不是身体上的病,而是心理上的病。他希望老魏的家人可以常常来信,无论长短,哪怕只字片语也可以缓解老魏对家的牵挂之苦,这对老魏的身体也有好处。
尽管老魏说自己已经想开了,他知道儿子已经长大,该让他们自己承担一切,不可能全都靠他兜着。但李保辉从心理学专业角度分析,一个人要从一个状态转变到另一个状态并不是那么快的事。
李保辉一边通过谈话、宣泄室、音乐治疗等方式帮助老魏疏导、发泄、平复情绪,一边也建议老魏多看书,学一些技能,既是对自己能力的提升,也可以分散注意力,避免他又钻牛角尖,陷入负面消极的情绪中。
同时,李保辉也推荐老魏参加监狱心理健康指导室开展的“拥抱新生·团体沙盘治疗活动”,让他从中放松身心,学着与其他服刑人员相处,表达分享自己的想法,进一步适应监狱改造生活。
“我的心静了很多,也终于可以在晚上安然入睡了,”老魏说自己学了棕编、绘画、练习书法,还看了不少书,“我近期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关于曼德拉的书,学到不少为人处世之道,这些道理就像是点亮了我的心灯。”
相关链接>>>
2017年3月到去年年底,上海市南汇监狱开展了“拥抱新生·团体沙盘治疗活动”,据南汇监狱心理健康指导室民警介绍,这项活动主要针对监狱中存在人际交往障碍、心理焦虑等问题的服刑人员开展,帮助他们调剂人际交往,缓解心理焦虑,起到“调试和控制”的作用。
心理健康指导室民警介绍,沙盘看似是孩子玩的,但会于无声中显露真实,放大内心真实隐性的东西。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治疗。
参与活动的服刑人员有像老魏这样孤僻、不愿交流者,也有较能表达,以自我为中心,较为偏执的。心理健康指导室民警会在活动中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引导,让每个服刑人员都能够在表达分享自己想法的同时克制自己的行为,学会尊重他人,达成团队的和谐,并且最终适应监狱生活,更好地改造、新生。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