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中国

“爱心暑托班”现状及高校合作共建模式探究

2018年05月14日 A07 :法治中国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2119

  【内容摘要】 自2014年上海市开办“爱心暑托班”以来,发展模式和招生规模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然而,现阶段开办的“爱心暑托班”依旧无法满足日益攀升的社会需求。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拟探索“爱心暑托班”承办单位和上海市高校合作共建的发展模式,以期解决“爱心暑托班”持续发展中志愿者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 儿童看护 爱心暑托班 发展模式 高校合作

  □邹晓童

  一、“爱心暑托班”发展现状

  由于生活的压力以及工作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双职工家庭父母在工作时没办法照顾孩子,于是他们在假期会选择将孩子独自留在家中,或送交祖父辈来看护,还有一些则将孩子交托给传统的暑托班。传统的看护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儿童素质教育的需要,特别是社会上大量没有取得合法资质的“暑托机构”,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等现实问题让人忧虑。

  上海市政府实事工程打造的“爱心暑托班”,不仅强调暑假孩子的托管,更开设各项特色课程,丰富孩子们的暑假生活。从2014年开办至今,“爱心暑托班”办班点已增至413个,招生人数达4万人,是创新暑托班教育模式的重要里程碑。

  “爱心暑托班”由上海团市委、市妇联、市文明办、市教委、市学联、市慈善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开办,而各团区委和各个社区街道作为项目的实施主体,其工作任务主要有:选择并确定办班地点、暑托班的招生工作、培训志愿者以及暑托班的日常运营等。

  根据“爱心暑托班”的发展现状,“华政研究生法援梦之队”实践小组对共青团委员会、各个爱心暑托班、社区承办单位等单位开展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对其进一步的需求加以了解,并寻求解决方式。

  二、“爱心暑托班”现有问题分析

  1、现有办学资源紧缺,供不应求仍是难题

  4年来,“爱心暑托班”的办班规模逐步增大,覆盖区域扩大,却仍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其原因在于“爱心暑托班”主要针对有上海市户籍的儿童,向特别困难的家庭提供优先参与的条件。经实际走访,每个街道社区开办2期“爱心暑托班”,每期有1-2个班级,每个班级招生约40名。为保证公平参与,“爱心暑托班”采用提前报名制,因需求量巨大,约81%的报名儿童最终无法参加“爱心暑托班”。

  2、志愿者需求量大,部分街道志愿者招募困难

  “爱心暑托班”志愿者的构成以高校大学生为主,含少数高中生。志愿者的来源包括自愿报名、社区推荐、学校组织等。各个街道根据招生人数,为每个班级配置5—10名志愿者和2名老师来负责孩子们的学习、娱乐等活动。随着招生人数持续上升,志愿者需求量也同步上升,志愿者招募成为各个社区的头号难题。

  3、志愿者培训机制有待健全

  由团市委制订“爱心暑托班”志愿者工作守则,且团区委和各个办班点邀请专业人员对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但是,培训时间过短,教授内容不全面,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岗前培训有待提高。

  4、课程资源需要系统化、专业化

  “爱心暑托班”课程包括成长导航、环境保护、身心健康三大类,由团市委等单位提供综合课程教育,社会公益组织也积极为“爱心暑托班”提供各类兴趣课程,如室内高尔夫、跆拳道等。此外,大学生志愿者也给孩子们教授英语或日语等。

  但是,我们发现上述部分课程并不适合6—10岁的儿童,受制于教学场地、教学设施和孩子们的接受程度,需要为“爱心暑托班”提供更为系统化、专业化的课程,并由专业老师进行授课。

  三、高校合作共建模式助力“爱心暑托班”持续发展

  高校合作共建模式的初衷,是以高校学生来补充志愿者人数不足的问题,并且通过高校学生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为“爱心暑托班”带去更多的实践课程。

  1、吸引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

  经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上海师范大学和普陀区真如街道等暑托班达成合作协议,由该校学生作为志愿者全程参与“爱心暑托班”日常运营。这一合作模式既可以解决志愿者紧缺的问题,又可以锻炼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该合作模式可以由各个区团委与该区高校直接进行对接,由高校负责志愿者的招募和筛选,由区团委和相关承办街道对志愿者进行培训,从而实现高校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丰富授课内容,保证授课质量

  区团委和各高校在招募志愿者的同时,指导志愿者结合学科优势,开发具有高校学科特色的暑期课程,并对授课内容进行专业评估,从而保证授课质量。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提供的医学小常识课程等,此类课程寓教于乐,更易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也更易于接受。

  3、创新型志愿服务模式

  本次调研活动中,本调研组也实际参与到“爱心暑托班”的志愿授课活动中。通过结合华政研究生法援自身的法学科目优势,我们在各个办班点开展了宪法普法活动。流动式志愿者服务小组可采用巡回授课的模式,即每天到不同的街道进行授课活动。此方法充分调动志愿者的流动性,减轻了每个暑托班独立设置课程可能面临师资不足以及因课程内容要求不同导致志愿者备课时间过长的负担,能够充分体现资源共享的理念。

  社区街道和高校协作承办“爱心暑托班”能够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也更能发挥高校协作的群体效应。

  “法治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调研成果选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上海法治报社联合主办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中国 A07 “爱心暑托班”现状及高校合作共建模式探究 2018-05-14 2 2018年05月14日 星期一